人民网
人民网>>辽宁频道>>本网原创

“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 时代考题 辽中答卷之三

辽中: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孝媛
2022年10月21日13:09 | 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
小字号

稻田里丰收正忙,街道上花团锦簇,居民们笑容可掬……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沈阳市辽中区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等短板,广袤的乡村大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沈阳市委明确了辽中区‘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沈阳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定位。这既是辽中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也是指导辽中未来转型发展、振兴发展的总遵循。”辽中区委书记温向伟表示,辽中区将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夯实农业基础 集聚乡村振兴新动能

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辽中区切实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和沈阳都市圈农产品保供重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数量、质量“双红线”,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

2022年,辽中区粮食播种面积95.8万亩,其中大豆面积0.95万亩,全面完成沈阳市政府下达的粮食生产绩效考核任务。实施保护性耕作作业面积16.4万亩,超额完成市里下达任务。玉米机播率达到100%,水稻机插率在95%以上,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产业兴则乡村兴。

在肖寨门镇梵泰肉牛小镇,建设一新的55栋牛舍组成了辽宁省首家“智慧牧场+养殖+能源+金融+保险+防疫一体化”的标准养殖示范场。

近年来,辽中区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坚持以产业转型推动乡村振兴,打造稻米深加工、果蔬综合加工、肉牛精深加工、白酒原料加工产业基地,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加快一二产业融合发展。

围绕“辽中大米”“辽中鲫鱼”“辽中葡萄”“寒富苹果”“辽中玫瑰”“辽中肉牛”等优势农业品牌,辽中区将建设10个千亩优质粮食园区、50个示范种养基地,打造辽中都市农业名片,以及杨士岗温泉小镇、潘家堡稻香小镇、六间房玫瑰小镇、肖寨门肉牛小镇4个乡村旅游名片。

辽中区还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助力产业发展。上半年顺利获批国家级项目4个,争取中央资金3900万元。刘二堡镇国家级淡水养殖产业强镇、国家级水稻优势产业集聚群辽中片区、国家级肉鸡养殖集聚区辽中片区、国家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示范县项目,为辽中区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深化农村改革 筑牢乡村振兴支撑力

推进乡村振兴,走出融合发展新路径,辽中多管齐下,促进多维协同,构筑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规范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流转。全区17个镇(街道)的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全部通过辽宁省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进行流转交易。今年一季度,辽中区产权交易量在全省县区级名列第一。全区共有15个镇(街道)在辽宁省产权交易中心平台进行线上交易,共交易296宗,挂牌金额合计1162.78万元,成交金额合计1361.75万元,溢价率达17.11%。

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培育。辽中在全区17个镇(街道)、186个行政村中,每个乡镇选择2-3个重点合作社,每个村选择1-2个合作社纳入区级名录进行管理。

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通过制定村级财务公开的规定,开展“阳光三务”工作,辽中区设置了244名村级财务公开管理员,全面负责本地的村务公开工作。辽中区还制定了《辽中区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全区共清理合同364份,清理出土地面积6355亩,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258万元。

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完成11个数字化社会治理示范村建设。在辽中区东高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数字化智能化设施蔬菜棚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撑。辽中区通过设立农业金融服务中心机构,建立“政银担”区、镇、村三级金融服务体系,全面开展“政银担”农业金融服务工作。

“有了‘政银担’,每年能帮我解决100万元的贷款呢!”辽中区明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苏忠杰介绍说,合作社贷款购买了水稻插秧机、行走式喷药机、育苗生产线、植保飞防无人机。“有了这些现代化的农业设备,这几年我们纯收入增加了90多万元。”

截至目前,辽中区共开展“政银担”业务2335笔,贷款金额合计134886万元,及时解决了群众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为辽中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推进“三美”建设 提升群众幸福感

2022年,辽中区委、区政府以“环境优美、农民富裕、民风和顺”为目标,把“三美”乡村建设作为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重要载体。

辽中区成立了“三美”工作专班,坚持日检查、周调度、月总结、季拉练,还成立了两个区级督导队,深入各镇村进行督导。在“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共同努力下,村屯环境有了新面貌。

在辽中区潘家堡镇于家台村,原来的残垣断壁被修葺一新,脏乱的垃圾堆、柴草堆也不见了踪影,3000株挺拔的行道树分列幸福路的两侧,村里随处可见各色花草。

“俺们现在这生活水平一点不比城里差!”在家门口的文化广场晒太阳的孙大娘自豪地讲述着村里的变化。

走进养士堡镇养前村,人们的目光往往会被长达千米的文化墙吸引。党建文化、乡村文化、群众文化、传统文化等以图文的形式展现在村民家门口,不仅得到了群众的点赞,也为实现乡村振兴增添了满满的文化底蕴。

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基础上,辽中区将完善城乡公路路网结构,有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全面实施“电代煤”“气代煤”,有序推动燃气管网下乡,提升农村电网标准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强冷链物流、储运流通设施建设,完善市区镇三级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实现城际、城市、农村配送网络有效衔接。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融合。扩大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等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便利共享。推进医养融合,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机制。力争到2025年农村养老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以上。

提升乡村养老服务能力。健全完善区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改造提升乡镇中心敬老院的功能和条件。“十四五”期间,辽中区将对公办养老机构未达标的特困人员供养设施全部进行改造提升,全面建成服务全区特困人员养老服务的兜底保障网络。

城乡融合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下一步,辽中区将立足县域这一“支点”,撬动城乡齐头并进,大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责编:孝媛、汤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