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仁彧:为一线希望付出百分努力
重症医学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ICU,当患者被推进去的那一刻,一扇大门便将患者和家属隔开。门外,家属焦急地等候;门内,医护人员与死神赛跑。
一门之隔,便是生与死的距离。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丁仁彧自2006年进入重症医学科,就和同事们坚守这道“生死门”,无数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抗疫第一线、援疆第一梯队……哪里有需要,丁仁彧就出现在哪里,只要患者还有一线希望,他就会付出百分努力。
记者见到丁仁彧时,他刚参加完一场惊心动魄的抢救,额头满是细密的汗珠。“一名78岁的糖尿病患者因感冒诱发呼吸衰竭,情况危急,出现白肺合并多脏器衰竭,刚为他进行俯卧位治疗。”丁仁彧说。
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搏斗,是丁仁彧的工作常态。“进入ICU的患者,大多处于危重状态,病情瞬息万变,需要紧急气管插管、床旁血滤,甚至是ECMO等治疗。这些情况都是片刻也不能耽搁,需要快一点、再快一点。”
在一场场“生死时速”般的较量中,丁仁彧练就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本领,无论面对多么棘手的情况,他始终能沉着应对。
为了挽救更多生命,丁仁彧不断钻研学习,提高重症诊疗技术水平。遇到极危重患者,丁仁彧会日夜驻守在病人床旁,仔细观察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深入分析病理生理特点。
“救死扶伤、生命至上,这是医者始终不变的初心。”从身披白衣的那一刻起,丁仁彧便将医者的职责与担当写进生命里。
2017年,是丁仁彧到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第11个年头,当他得知新疆塔城地区人民医院亟须重症医学科专家支援时,便立即报了名。他不仅为当地送去了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成功救治近800名危重病患者,还帮当地打造出一支规范化、专业化的重症医学团队。
“敢啃硬骨头,勇扛重担子。”这是很多人对丁仁彧的评价。
2020年,武汉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后,丁仁彧主动请战,担任辽宁援鄂重症医疗队队长,带领重症医学专业150名队员接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80张重症床位,集中救治重症、极危重症病人。56个日夜,丁仁彧带领的辽宁队第一个实施气管插管技术,第一个实施血液净化技术,第一个实施ECMO技术。他们对重症患者的救治,为全国多地提供了“辽宁经验”。
从医16年来,丁仁彧一直奋战在重症医学科临床一线。“我将继续努力,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守住生命最后一道防线,为健康中国、健康辽宁贡献力量。”丁仁彧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