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辽宁频道>>本网原创

致敬“钢铁意志”:红色铁水,从这里流向鸭绿江畔

尹柏寒
2022年09月17日20:34 | 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
小字号

鞍山火车站,火车鸣着汽笛驶入站台。鞍钢的青年工人赵刚登上火车,挥手与赵铁池、孟泰、王崇伦等人告别。与其他穿上军装的工友一样,他的目的地只有一个——朝鲜。

这一幕,来自即将上映的电影《钢铁意志》。

电影《钢铁意志》剧照

电影《钢铁意志》剧照

前不久,电影《钢铁意志》提前观影活动在沈阳举行,来自辽宁省有关单位的职工代表集体观看了影片。这部讲述了解放初期,鞍钢广大干部职工以钢铁般的意志迅速恢复生产,支援抗美援朝战场,攻坚克难、化危为机的故事。

那个曾经被认为“只能种高粱”的鞍钢,如何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4年内加速钢铁生产,实现钢铁产量增加640%,并以钢铁力量全力支援抗美援朝战场?

时间追溯到1949年,我国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不足当时世界钢产量的千分之一。到了1950年,中国的钢产量为61万吨,平均到每个中国人打半把菜刀都不够。

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长子”,鞍钢打响了恢复生产的硬仗。在克服重重困难后,鞍钢炼钢厂的3、4号平炉,炼铁厂1、4号高炉,炼焦厂9号焦炉等相继投产……

1951年拍摄的鞍钢炼铁厂外景。鞍钢集团供图

1951年拍摄的鞍钢炼铁厂外景。鞍钢集团供图

然而没过多久,战火在鸭绿江畔燃烧起来。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12月15日,鞍山市召开第一届第六次人民代表会议,号召全市以实际行动支援志愿军抗美援朝。

职工群众踊跃参军。鞍钢集团供图

职工群众踊跃参军。鞍钢集团供图

为了支持抗美援朝前线,鞍钢坚持“军工第一”,把军工生产放在优先地位。“现在我们一切都准备好了,只要命令一下,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什么有什么!”那时,工人们在车间喊出的口号代表了他们毫不动摇的决心。

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急需方便且耐用的军镐、军锹。东北工业部向鞍钢下达生产军镐、军锹的紧急任务后,工人们不分昼夜,全力以赴、争分夺秒地投入到生产中。但由于鞍钢的锻造设备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批量的生产。于是,机总厂厂长杨仿人和鞍钢总工程师杨树棠急中生智,决定用铸造法试一试。经过反复试验,终获成功。不久后,他们又发明了“旋转串铸法”,极大地提高了军镐的产量和质量。至年底,鞍钢就生产出军锹和军稿共计36万把,有力地支援了前线。

随着战局的发展,志愿军急需大量的炮弹,鞍钢又接到了紧急生产炮弹钢的任务。制造炮弹钢要求硬度高、韧性好,又要严格保密。为了达到炮弹钢所需要的性能,值班技师董秀春与当时9个平炉的炉长,共同研究操作,在检测手段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创造出“高温、薄渣、活跃沸腾操作法”。经过推广,成功冶炼出50锰炮弹钢。

孟泰(中)和工友们一起研究高炉的冷却设备。鞍钢集团供图

孟泰(中)和工友们一起研究高炉的冷却设备。鞍钢集团供图

鞍钢距离朝鲜前线仅有150多公里,面对着响彻天空的警报,鞍钢老英雄孟泰把行李搬到了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随时抢修故障,他改进的高炉冷却系统水管每天能节水两万吨;接到加工飞机副油箱拉杆的紧急任务后,鞍钢的青年刨工王崇伦设计并制造出利用刨床加工拉杆的特殊卡具,比用铣床加工提高工效24倍,并且全部达到一级品……

王崇伦(左)与工友一同开展技术攻关。鞍钢集团供图

王崇伦(左)与工友一同开展技术攻关。鞍钢集团供图

正是这样一个个的钢铁身影,怀着一颗颗火热的心,用他们的臂膀和身躯,让鞍钢的高炉熊熊地燃烧了起来,搭建出了抗美援朝战场的“钢铁生命线”。

(责编:尹柏寒、汤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