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抓住三大“着力点”提升群众文化品质
近年,辽宁省群众文化蓬勃发展、不断向多样化和高品质升级。在今年举行的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第十九届群星奖评选中,辽宁的广场舞《东北情》、合唱《忆秦娥·娄山关》、打击乐《阳光下前行》3组作品入围,并将于8月下旬代表我省参加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
只有不断提升群众文化品质,才能提高人们的参与度。采访中,多位专家建议,注重吸纳专业人才志愿者加入,文化场馆的各类专业干部到基层多做辅导培训,扎扎实实培育基层文艺骨干,使其成为各地群众文化创作和活动的“带头人”,带领广大群众提升艺术水准,实现我省群众文化共同参与、共同提高、共同繁荣。
吸纳有文艺情结、乐于奉献的 专业志愿者参与辅导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此起彼伏的优美歌声,让经过的路人驻足倾听。8月13日晚6时,沈阳星河九歌青年合唱团的团员放弃周六休息,聚集在排练场紧张备战。8月下旬,他们将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第十九届群星奖合唱现场决赛。
沈阳星河九歌青年合唱团成立于2018年,现有成员近70人。合唱团团长张煜说,他们是由辽沈地区各行各业热爱合唱艺术的青年人组成的公益性团体,一直坚持阳光健康、活泼向上的艺术风格,每周一次固定排练,很多团员是从铁岭、抚顺、锦州、盘锦等地赶来参加。作为合唱团的发起人,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孙雷多年担任该团艺术总监和指挥,给团员进行公益性指导,对大家合唱艺术快速提升有很大帮助。
张煜说,合唱需要节奏、音准、发声的训练,发声的强弱、呼吸的调整,艺术感染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缓慢提升的过程,孙雷老师虽已经是音乐界知名人士,但对大家很亲切,总是很耐心地给团员讲解。他这个带头人的帮助与教导,鼓舞着团员,也不断地提升着合唱队水平。
如今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非常高,群众文化类型样式也相当丰富,唱歌、戏曲表演、跳舞、器乐、书法、朗诵、模特表演等都有,各种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艺术团体众多,仅沈阳市的合唱团就有1340多个,艺术团体成员来自街道、厂矿、学校、机关等,参与面非常广。沈阳市文旅局原副局级巡视员楼千里说,庞大的各类群众文化团体要想持续开展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必须有一批带头人参与其中。须有组织管理者热心奉献,发挥领导作用;须有一批文艺专业人才,发挥骨干作用;须有一批热情的文化志愿者,发挥服务作用。这些文艺带头人必须热爱文艺、有专业文艺才能、甘于奉献或者组织能力强、受大家尊重和拥护。正是这些不计报酬、自觉担当、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带头人的热情参与和服务,才能保证各类群众文化团体的良性运转和发展。
“群众文化团体要持续发展壮大,还应该注意三个结合。”楼千里说,首先是专群结合,即在职或退休的专业人员与业余群众的结合;还有就是军民结合,即部队文艺院团人才与群众的结合;再一个就是老中青结合,搭建年龄梯队,这样融合促进,有利于群众文化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体现出群众文化的广泛性和影响力。
在沈阳老北市剧场挂牌成立的“静文戏苑”,是专业人才带领业余群众不断提升艺术水准的范例。2018年,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京剧演员李静文退休后,成立了“静文戏苑”京剧培训基地,多年来已经培训业余京剧爱好者300多人。每周一到周五,都有京剧学员来排练,压腿、踢腿、跑圆场后就开始练习唱、念、做、打。
面对许多零基础的戏迷学员,怎样快速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静文戏苑”专门成立了艺术委员会,特邀几位退休的专业指导老师,耐心地给大家讲解、示范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仔细打磨。指导教师乔立莉是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教授,退休后也加入了这个集体。“戏剧讲究人物塑造,展现人物心灵,还需要学习许多形体语言,对于零基础的京剧爱好者是极大的挑战。”乔立莉说,“不过这些京剧学员非常认真刻苦,进步很快。”
“静文戏苑”成立4年来,已经排演了许多剧目,如《智取威虎山》《红灯记》选段,还排演了《铁弓缘》《白蛇传》等传统经典剧目,开展惠民演出80多场,送戏曲进校园、下农村、走厂矿等,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既传播了京剧文化,又让这支戏迷队伍得到了锻炼。今年是李静文从艺50年,采访中李静文透露,年底她准备带领戏苑学员举办多场公益性京剧演出,一方面检验队伍,一方面回报观众。
“辽宁拥有众多专业文艺院团,各类文艺人才,提升群众文化质量可以充分发挥本地文艺人才的优势,吸纳专业人才成为志愿者,提高广大群众的艺术水准。”楼千里说。
百馆千站万村群众文化工程培训数以万计基层文艺骨干
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近些年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文化场馆等硬件设施,为百姓创造了众多文化共享空间。有了硬件设施,软件服务同样需要跟进。
“群众文化提高的关键,在于扎扎实实培育一批文艺骨干。” 中国群众文化学会理事、国家“群星奖”群众评委钟晓光表示,提高的手段,可以利用现有的文化馆、群众馆、艺术馆等场馆的各类专业干部,到基层做辅导培训工作,扎扎实实培育一批文艺骨干,成为各地群众文化创作和活动的“带头人”,带动城乡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展示者、欣赏者、分享者。
自2009年开始,辽宁省文化馆启动“百馆千站群众文化培训工程”,这是针对全省14个市百余文化馆、千余文化站基层业务骨干的培训,如今已举办6个轮次79期,培训基层业务骨干人才9102人次。从群众文化理论、音乐、舞蹈、美术等门类知识的初级培训班,到文艺创作、专业指挥等中级班的学习,不仅成为全省基层文化馆、站业务干部加油站,而且为他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和相互学习的机会,并辐射带动基层业余文艺队伍,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被评为第十六届“群星奖”项目奖。
为提升最基层的村级业余文艺骨干业务水平,2014年,辽宁省文化馆又启动了“万村培训工程”,目的是探索业余艺术培训科学模式,把为百姓“送文化”和“种文化”结合起来。
这些年,万村培训工程通常选在农闲时间开展,为农民群众参与培训创造最大的方便条件。每到一村,省文化馆组织的培训队伍都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附近十里八乡的文艺爱好者结伴而来,有的实在来不了,也会让能来的同伴拍下老师教学的视频回去学习。
面对热切渴望学习的基层群众,培训教师一招一式耐心讲解动作要领,敬业的态度和实打实的培训效果,受到群众热烈欢迎。万村培训工程实施以来,已经在省内各地乡镇进行了323场培训,涉及4600多个村,培训村级业余文艺骨干2.1万余人。
怎么能让群众“学得会、用得上、有实效”?省文化馆每年都要到基层调研,按照百姓需要设立培训内容,或者根据国家级、省级赛事活动要求组织创作、辅导培训。每次培训之后,还有问卷调查、满意度调查,为后续有针对性培训做准备。这些做法,让群众文化培训工程实现了由“政府端菜”到“百姓点菜”、再到“百姓参与做菜”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飞跃,推动了城乡业余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百馆千站万村群众文化培训工程,是力争实现全省城乡全覆盖、每村文艺骨干全培训、每名农民全辐射。”辽宁省文化馆馆长王吉祥说, 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把群众从麻将桌上拽出来,从婆媳邻里矛盾的纠纷中拉过来,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走出来,提高了人们的文化品位,彰显群众文化事业的社会效益。
多举办群众文艺展演活动,打造群众文化品牌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当中,参与文化活动不仅能缓解工作压力、娱乐身心,而且可以提升参与者的文化素质和艺术审美水平。“但现在对群众文化的认识有一种误区,认为是退休后老头儿老太太的活动。” 钟晓光认为,群众文化不仅是普及问题,而且还有提高问题。
8月12日下午,在沈阳市浑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场“火红八月”大型主题文艺演出正在进行。16支群众文艺团体逐一登台表演,嘹亮的歌声、蹁跹的舞蹈赢得台下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
节目中有一个情景舞蹈《十送红军》,让很多观众为之感动。提起创作过程,沈阳市军旅之声艺术团团长张艳丽说,因为年龄较大和专业水平不高等原因,团员们无法以高难度动作取胜,创作团队扬长避短,设计感人情景来弥补,如妻子送丈夫、母亲送儿子,再现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赋予歌曲新的内涵。排练中,每个动作、眼神、站姿,团里的文艺骨干带头人都做示范,使这个节目排演得很成功。
记者了解到,该团有一批部队专业文艺院团退伍、复员的文艺骨干,还有三成多的文艺志愿者。成立4年来,他们参加各类公益展演60多场,在一次次创作、排练、演出过程中,在文艺骨干的引领下,零基础的团员得到了锻炼,有了很大进步。
如今我省各地群众文化活动非常活跃。据统计,我省县以上文化馆约有130个,每年举办群众文化活动4万场次以上,仅馆办群众文化团体就有1000余个,民间文艺团体数量更多。近年来,在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政府部门的着眼点主要放在提高文化服务的质量上,注重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采访中多位专家建言,应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机制,多组织一些群众文艺展演活动,如开展群众合唱、广场舞、“乡村春晚”“送戏下乡”等巡演,既是服务大众的文化惠民活动,又创造了让大家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多举办交流会、汇报会、培训会,让群众文艺团队可以互相取经,实现整体提高;同时完善引导激励机制,通过对文艺带头人的适当表彰,鼓励大家的创作热情,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城乡群众文化品牌。
近日国家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提出,要以人民为中心,培育一批扎根基层的群众文艺团队,推动群众文艺精品创作,展示群众文艺创作优秀成果。我们相信,拥有了一批高水平的群众文化“带头人”,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一定会更丰富,小日子一定会更甜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