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辽宁频道>>文化教育

141份口述留下永久记忆

郭 平
2022年07月27日08:35 | 来源:辽宁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141份口述留下永久记忆

为了留住记忆,辽宁省档案馆与时间赛跑,用3年时间采集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发展作出贡献的老战士的口述档案,同时征集其保存的奖状、奖章、证书、照片等实物档案,目前已经录制、整理完成了141份珍贵的口述档案制作存档。口述档案作为档案家族的新成员,是所有档案形式中最温暖、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记忆,这批口述档案不仅进一步丰富了省档案馆馆藏,而且将老战士们所经历的烽火岁月化成历史记忆,永久传承下去。

  每一份口述都将成为珍贵档案

  省档案馆接收征集部部长张晓风坐在电脑前正在认真校对老同志宋英的录像与文本文件,截至目前,他们已经采访了141位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发展作出贡献的老战士,他们中有指战员、卫生员、勘探队员、文工团员等。省档案馆为他们每人专设一档,制作了口述档案。

  征集工作已经坚持了3年,只要老同志身体状况允许,省档案馆接收征集部组织的两个摄制组共6名同志就一直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拍摄中。

  为老战士制作口述档案的想法始自2019年。当时,沈阳警备区第五干休所组织老同志参观省档案馆举办的辽沈战役主题展览,在参观过程中,一些老同志随口讲起当年参加辽沈战役的战斗经历,深深吸引了省档案馆讲解的同志,也引起省档案馆的高度重视,一个为老战士制作口述档案的计划由此形成。

  据介绍,口述档案是档案家庭的新成员,这一概念正式提出是在1980年举办的第九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受到了二战后西方国家兴起的口述历史的启发和影响。

  经过短短数年研究、争论,人们迅速地接受了这一全新档案成员,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口述档案以其最温暖、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档案形式受到档案界的重视。

  口述档案与通常的影像资料不同,需要采集人员按照档案制作的规范,围绕选定的历史时刻,拟定严谨的采访提纲,采集完成后需要对采集资料按照档案管理的规范进行编辑、校对、整理和存档。

  张晓风说:“我们采集的口述档案以采集人为单位,每人都单独立档,收录文字、实物、录像和个人回忆录等档案资料,所有资料经过整理和数字化后,按照档案保存原则多处备份,可以实现永久保存。”

  陈亭宇在一个档案征集组担任主持人,负责现场与老战士交流,这个在父母精心呵护下长大的80后独生女谈起采访经历时,眼中不时有泪光闪动。现在她随口就能讲上一段在老战士那里采集到的触动她心灵的战斗记忆。像采访参加过长津湖战役的老战士常宗信时,老人让她看他耳朵上的黑色部分并告诉她:“那里已冻坏了。当时我们是穿着棉衣的,但是在野外-40℃极寒天气下,战友还是受到严重冻伤。”

  陈亭宇说:“历史教材上的伤亡人数是冰冷的数字,听着亲身经历那一切的老战士讲述后,战争的残酷和艰苦,还有这些可亲的老战士身上的那种舍生忘死、为了祖国和人民甘愿献出一切的精神会化作终生难忘的记忆。”

  为留住记忆,与时间赛跑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我国著名词作家邬大为创作的唱遍大江南北的军旅歌曲,在省档案馆的采集组面前,89岁的邬大为声音洪亮、神思敏捷,他讲述了这首著名歌曲的创作过程。

  当年他到边防前哨采风,那时的边防前哨气温-40℃,巡逻的战士回来,眉毛上都挂着白霜。在那里邬大为遇到一位宁波老乡,就问他:“在最冷最苦的时候你都想些什么?”

  战士回答:“我看到周围都是雪花,现在也正是我家乡桃花盛开的季节。想到这儿,再冷再苦我都不觉得了。”邬大为说:“这个战士太可爱了,看到雪花想到家乡的桃花,身在边疆想到家乡,我一定要为他写首抒情歌曲,赞颂他的美好。”

  这样的故事在口述档案采集过程中经常发生。工程兵队伍里走出来的龙凡谈到自己年轻时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时,朗诵了当年创作的诗歌《好儿女志在四方》。

  接收征集部副部长孙慧伶拿过来一个小册子,里面排列着一个个表格,表头上写着“沈阳警备区参战老干部抢救性口述历史采访对象信息统计表”。

  指着“抢救性”3个字,张晓风说:“这项工作我们觉得还是做晚了。”他指的是长期在东北坚持抗日斗争的东北抗联老战士,由于时间的推移,他们已经相继故去,我们永久地失去了他们的亲身战斗记忆。

  说到这里,张晓风的眼角再次涌出泪花,陈亭宇接着说:“有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老同志,采集时身体很硬朗,9月份采集口述档案完成后,我们在十一长假后想再去核对几个细节,然而干休所的同志回复说,老人已经故去了。”一时间,几个人都沉默良久。

  他们采访的老战士离退休前有的曾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但是在陈亭宇他们看来,这些老同志们都积极配合省档案馆的工作。因此,与老同志交流,除了口音或者年龄原因造成的重听外,基本没有障碍。为了克服重听,他们后来又随身带上一块小黑板,遇到老人听不清的地方,就写下来,确实效果非常好。

  在省档案馆的展厅里展出着两件重要文物,分别是抗美援朝战场上使用过的急救包和印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丝质手绢儿。它们是老战士薛广文捐赠的,他说:“为了国家,命都可以不要,物件又算得了什么?”这句话一直深深记在摄制组人员的心里。

(责编:邱宇哲、汤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