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辽宁频道>>经济民生

“以光锁沙” 辽宁阜新荒漠化治理成效显著

2022年06月04日22:09 | 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
小字号

今年春天,在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的章古台镇、阿尔乡镇、后新秋镇、冯家镇境内,治沙光伏项目建设紧锣密鼓,施工场面壮观。

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称其为“生态光伏”,而彰武县的干部、群众更愿意把这一工程叫做“以光锁沙”。因为在彰武人眼里,“生态光伏”正是彰武人在70多年治沙历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五大工程”之一,即“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以工用沙”中“以光锁沙”的生动诠释。

人、地、生态之间的“尴尬”

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部、辽西北沙地核心区,位于蒙古高原与辽河平原之间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国家一级生态敏感带。作为科尔沁沙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省北部生态屏障区,彰武县已成为辽宁省荒漠化最严重、恶化形势最严峻的县份。土地沙化不仅给彰武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危害,也给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

历经70年的治沙实践,一方面,彰武的治沙成效显著,全县森林覆盖率从2.9%增加到31.47%,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平均风速由3.4米/秒降至1.9米/秒。按照省气象局提供的数据资料分析,2018年以来,沈阳市大气降尘量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8.6%,彰武的治沙成效对辽宁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无可替代的突出效用。另一方面,彰武北部荒漠化严重地区土地贫瘠,不宜耕种,也不宜居住。经过几代治沙人的顽强拼搏,虽然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但生活水平和环境还与人民群众的向往有着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农业耕种上,贫瘠无力的沙地种植效益低下。这对于以种养业为主的当地群众来说,不耕种便无法生活,耕作则对自然生态带来极大破坏。这种人、地、生态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

然而,在自然条件上,彰武地区有充足的太阳能资源,年标准利用小时数可达1650小时以上,为发展光伏产业提供了优质高效的能源资源保障。实施荒漠化严重地区光伏发电项目,既对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撬动作用,也对解决人、地、生态矛盾有着无可比拟的调和潜能。

从2012年起,彰武县北部的阿尔乡镇、冯家镇等荒漠化严重区域开始尝试发展光伏产业,目前已形成10.4万千瓦规模,2021年累计发电1.39亿千瓦时,实现产值1.26亿元,实现税收2536万元。

事实表明,在彰武北部荒漠化严重地区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可有效解决当地农民收入低、收入来源单一的突出问题,还可解决荒漠化严重地区基础工程投入不足的突出问题。传统的固沙治沙做法在人力和资金的投入上,存在着总量大、效果差,不能够有力、有效、长期起到固沙治沙的效果,反复性投入较大。而阵列式的太阳能电池板起到平铺式沙障的作用,可较大幅度消减风速,减轻沙尘危害,同时通过光伏阵列的有效遮阴,可减少沙地水分蒸发、促进原生植物生长,从而实现投入一次、固沙长久的生态效益。当地群众把光伏治沙的好处总结成:能源增值,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沙地增绿。

打造“光伏+”示范基地

彰武县因地制宜采用“以光锁沙”的治沙模式,得到省、市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得到省政协的全过程指导。在2021年4月召开的省定点帮扶彰武县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打造“光伏+”示范基地总体思路,并指导彰武县高质量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工作。2021年6月,省政协组织多部门对彰武县北部荒漠化乡镇实地考察,召开专题会议,并推动方案顺利通过专家评审。2021年10月,省政协再次组织相关部门召开示范基地项目联席会议,研究商讨项目进展情况及面临困难并提出指导意见。

2022年3月和5月,省发改委分别向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发布了《辽宁省2022年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在阜新建设50万千瓦治沙光伏项目,提出“2022年底前形成实物投资、2023年底前建成”的工作要求。

为全力承接好50万千瓦治沙光伏任务,彰武县着力推动两项工作。一是积极推进土地流转,通过前期摸底调查,并经省自然资源等多部门联合确认,彰武县筛选出符合发展治沙光伏的土地总计1.38万亩、32个地块。二是开展先行先试,鉴于“农时不等人”、作物生长周期、最晚播期等原因,按照省发改委提出的相关要求,彰武县利用完成流转的少部分严重沙化耕地,分别在章古台镇、阿尔乡镇、后新秋镇、冯家镇选取4个合适地块探索开展了先行先试项目建设,合计占地约1200亩,装机容量达4万千瓦。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破题

“简单地说,‘以光锁沙’的模式就是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但它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远不止于此。”彰武县副县长朱德臣介绍,从大处着眼来说,这一治沙模式扛起的是维护“五大安全”的历史使命,从配合全市创建“两个示范市”角度看,是全力打造辽宁和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屏障带、粮食安全保障地、能源安全支撑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处破题来说,它是实施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破解人、地、生态间的矛盾,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赢,把沙地荒漠变成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解释“板上发电”,朱德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眼下正在建设中的占地1200亩光伏项目为例,每年的发电量在6000万千瓦时以上,折算成每亩的经济效益约2万元。此外,每年绿电发电量6000万千瓦时,大体相当于节省标煤1.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4.9万吨。按照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每吨40元的标准计算,仅这一项的年收益就约200万元。而每年减少4.9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又大致相当于10万亩林地的减排量。可以看出,1200亩“光伏”土地相较于同规模林地,“碳减排能量”扩大了近百倍。

从“板间种植”的角度看,以“生态+种植”为依托,彰武县积极与省农科院对接,不仅在作物品种的选择上实现由无茬作物向固土能力更强的有茬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而且可深入实施水肥一体化等一系列农业先进技术,推进沙化土地粮食保产增产。

“十四五”期间,彰武县计划分3个阶段实施“以光锁沙”项目,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拟在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北部7个乡镇重点实施,第三阶段在全县开展大规模荒漠化治理。

“绿我涓滴,汇它千顷澄碧。”一幅绿肥黄瘦、绿富同兴的美好画卷,正在彰武大地徐徐铺展……

(责编:邱宇哲、汤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