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辽宁频道>>文化教育

200张珍贵图片记录鲁艺在辽足迹

赵乃林
2022年06月01日08:48 | 来源:辽宁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200张珍贵图片记录鲁艺在辽足迹

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鲁艺精神在辽宁》5月27日在沈阳举行新书发布会。全书约40万字,使用史料图片200多张,其中不乏首次公开发布的珍贵史料。该书通过查阅资料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形式,还原1948年东北鲁艺文工团随部队进入沈阳后的发展与演变,总结鲁艺在辽宁取得的成就,并对在辽宁传承鲁艺精神的艺术家的从艺经历、代表性作品进行了分析论述。

回溯鲁艺传统在辽沈大地扎根

《鲁艺精神在辽宁》是2020年度辽宁省委宣传部文艺精品扶持项目。约40万字200多张图片,该书用这样的体量为我们展现了延安鲁艺迁到东北办学后的一段历史。

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1938年于延安创办的培养革命文艺干部的学校,1940年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这所综合性艺术学校,在艰苦的战争年代,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和战争形势,创作演出了歌剧《白毛女》、歌曲《南泥湾》、秧歌剧《兄妹开荒》等诸多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抗日战线上的文艺骨干。从那时至今,延安“鲁艺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投身创作实践。

东北鲁艺与延安鲁艺一脉相承,有着不可分割的承继关系。抗战胜利后,因革命形势的需要,鲁艺从延安出发,经历长途跋涉,来到东北落地生根,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继续开展创作、演出、讲学、培训等革命艺术活动,这一时期史称“东北鲁艺”。“东北鲁艺”在解放战争,尤其是东北土改时期,同样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辽宁大力传承鲁艺精神,培养了大批的艺术人才,《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为祖国献石油》《我和我的祖国》《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长江之歌》等都是鲁艺传人的作品,一直被作为经典传唱。

这是一页永载史册的红色历史。在省文化演艺集团(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的支持下,站在抢救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决定组织业务人员编写《鲁艺精神在辽宁》,系统梳理鲁艺精神在辽宁的传承与发展,记录鲁艺的历史荣光。

珍贵照片展现辽宁文艺的源头活水

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是辽宁艺术创作与研究的重要阵地。“此次编写《鲁艺精神在辽宁》,我们着重对1945年抗战胜利后,延安鲁艺迁到东北办学后的历史素材进行了系统的收集与整理,力争还原1948年东北鲁艺文工团随部队进入沈阳后,‘东北鲁艺’一系列的历史发展与演变,全面总结鲁艺在辽宁取得的成就。”该书主编梁海燕说。

为更好地编写《鲁艺精神在辽宁》,创作团队邀请沈阳音乐学院研究员计晓华、鲁迅美术学院原党委副书记王虹、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原所长白长青等专家举办讲座,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实地考察调研,到省内外相关单位查找资料,对老艺术家进行口述记录,全面了解鲁艺的历史。

书中选取了在辽宁传承鲁艺精神的艺术家,对他们的从艺经历、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论述,其中就有一节专门介绍“东北作家群”代表人物之一马加。在座谈中,马加的儿子、白长青深情回忆起父亲当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情景,那张分3组拍摄拼成的会议代表合影就挂在他家的墙上,成为他和他的后人们的精神力量和方向指引。白长青说,“这部书的编写实现了对鲁艺精神在辽宁文艺事业中传播与传承的一次集中的研究,具有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发布会上,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原副院长张玉春说,他18岁到辽艺工作,是在剧院传承鲁艺精神的氛围中锻炼出来的,在老艺术家们的言传身教中成长起来的。每排新戏,演员都要下去体验生活;秉承鲁艺传统,辽艺建院70年来努力为人民创作精品力作……谈及这些,他加重语气说,“辽艺的名字上有最宝贵的两个字——人民”。对于《鲁艺精神在辽宁》的编写,王虹认为这是一项带有抢救性的工作,“鲁艺是辽宁文艺的源头活水,这部书通过人物和历史的交替叙述,阐述了各历史时期鲁艺精神在辽宁传承的方方面面。”

(责编:邱宇哲、汤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