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门儿”那些事儿

“我是对门儿”是一次双向选择帮扶行动,是市残联发挥组织优势,针对服务对象实际,将残疾人与身边有助残愿望和热情的各方面力量有效衔接,深入践行“两邻”理念,为残疾人提供日常化、经常化、直面直达服务。
给“对门儿”心里的安全感
“张大娘,我是您‘对门儿’小刘啊!”
“小刘啊,你等我,我就来开门。”等了好一会儿,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出现在门口。
“大娘,我不进屋了,还要去社区帮着维持核酸检测的秩序。我是想着您行动不便,孩子又不在身边,还是我推您去做核酸吧?这样也省着医护人员上楼了。再说,您也出去晒晒太阳。”敲门的是刘革,曾是新民市新柳街道八宝社区的残疾人工作专职干事,今年一月底刚刚正式退休。她虽然退休了,但对残疾人的关注和关心却成了一种习惯,用她自己的话讲:“我和残疾人有感情。”也正是这种朴素的情感,促使她在残联组织开展我是“对门儿”行动时主动报名,成了帮扶残疾人的“对门儿”。
“小刘最好了!你总是想着我。”
刘革熟练地锁好门,顺手拎起张大娘家门口的垃圾袋,她推着张大娘乘电梯下楼。
她叫刘革,曾是新民市新柳街道八宝社区的残疾人工作专职干事,今年一月底刚刚正式退休。她虽然退休了,但对残疾人的关注和关心却成了一种习惯,用她自己的话讲:“我和残疾人有感情。”也正是这种朴素的情感,促使她在残联组织开展我是“对门儿”行动时主动报名,成了帮扶残疾人的“对门儿”。
疫情“倒春寒”,刘革多次敲响“对门儿”的家门,一声声“我是‘对门儿’”,送去的有看得见的物资,也有听得见的问候,让“对门儿”心里的安全感倍增。
被“对门儿”需要的幸福感
“小杨啊,电视没有信号了,你抽空来帮大姨看看呀?”“好的,我马上过去。”
“小杨,我家燃气灶打不着火了,你快来看看!”“您先别急,把气源开关关好,我10分钟后就能到您家”……
杨晨宇是皇姑区残疾人工作专职干事,也是残联组织“我是对门儿”行动中残疾人“对门儿”帮扶人之一。他辖区的残疾人都叫他“能人”“忙人”。他给残疾人家修理水管、调试网络、换电源插座,总是忙得团团转。疫情以来,他更是积极对接助残志愿者、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为有需求的残疾人就近就便精准搭建“对门儿”。与此同时,他自己还是其社区所有残疾人的“一对多”“对门儿”。“对门儿”有了难心事,他都马上给予回应。需要对接志愿者的,他立即联系;需要协调有关部门的,他第一时间沟通;能代跑代办的,他尽快帮忙办理……
他说:“对于我来说,只要是‘对门儿’的事,那就是天大的大事儿。每次敲响残疾人的家门,说出‘我是对门儿’,都让我有种被盼望、被需要的幸福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