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法”背后是“加法”
两会期间,很多代表委员反映,近期在辽宁省各地办事所用的时间、所走的流程、所需的材料,都在大幅减少,辽宁在优化营商环境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去年,全省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平均办理时间缩减80%,“一网通办”实办率超过75%——这与个体感受高度契合。
如果把办事的过程看作是用电脑操作一个应用软件,那么企业和群众就是按键的人,政府则是“服务器”。前者的使用感受越好,越需后者不断升级与优化。办事者动动手指就能得到的结果,其实来自后台各环节极其复杂的“运算”。所以,群众感受到的“减法”,背后是政府所做的大量“加法”。
有些“加法”是显性的。比如,要做好“一网通办”,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必须打通。大家不但要完成不同软件的兼容对接,日常数据采集工作也需要增加频次。为了让大数据穿透“信息孤岛”,仅减少用户信息重复填写工作一项,相关单位的工作量就将成倍增长。
更多的“加法”则是隐性的。一年来,为改变政府有些部门和人员办事质量和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不实、不细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省委、省政府直面问题、不“绕道走”,在政策制定、机制建立、办事流程设计上,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持续加大改革力度。
“加法”,说到底是把“麻烦留给自己”的为民情怀的“加”,是“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主人翁意识的“加”,是“敢于破弊除障”的改革精神的“加”,是“誓要推动振兴新突破”的使命担当的“加”。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辽宁省还将坚定不移抓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小切口、小场景上不断突破,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获得感。这就意味着,政府还将做更多的“加法”,这些“加法”也必定会带来市场活力、发展信心倍增的“乘数效应”。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