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辽宁频道>>文化教育

细品辽阳出土的那些令人炫目的精美壁画

吴 限
2021年12月24日07:36 | 来源:辽宁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尽显汉魏时期辽东生活百态

《车骑图》。吴 限 摄

图为棒台子1号墓模型和分解图。辽阳棒台子1号墓是1944年被发现的。该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一度被乞讨人员占据,墓中出土多幅精美壁画。

墓室内部彩绘。

《讲经图》 北园3号墓壁画。吴 限 摄

《车列出行图》(部分) 棒台子1号墓壁画。

提 要

一九六一年,“辽阳壁画墓群”与故宫、长城一起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专家考证,这些古墓建造的时间由东汉延续到东晋时期。古墓内大多有精美壁画,这些壁画从多角度反映了汉魏时期,辽东地区百姓的生活面貌,体现在当地和中原移民的共同经营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和中原文化发展、融合的情况。

用细节刻画表现百姓的真实生活

辽阳博物馆有一个专门展出壁画的展馆,展出的是辽阳发现的汉魏墓室壁画。细细浏览这些精美的壁画,1800多年前辽东地区的市井生活徐徐展开:出行、宴饮、百戏、仓廪……

记者在辽阳壁画上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是以出行为主要内容的壁画,有的画的是马车,如棒台子1号墓的壁画《车列出行图》,图中有127匹马,而辽阳东门里壁画中,墓主人却坐着牛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

陪同参观的考古专家邹宝库解释说,汉代以前,贵族殉葬只用马车。因为当时有地位的人才可以坐马车,装备四匹甚至六匹、七匹高头骏马,颜色也要相同,显示高贵的身份。到了东汉后期,玄学开始流行,车厢变得宽敞高大,行走平稳、缓慢的牛车开始成为新宠。在《旧唐书》中就有“古者自大夫已上,皆乘车而以马为騑(fēi)服。魏、晋已降,迄乎隋代,朝士又驾牛车”的记载。“到了魏晋时期,乘马车反而被认为是丢身份的事了。辽阳的墓室壁画体现了这种风尚潮流的转变。”邹宝库说,这也能证明,这两座墓葬不属于同一时期。

壁画中更多的是通过细节来表现生活。如《庖厨图》描绘的是,一人正在取挂在高处的肉,背后是一只贪婪地仰望着的狗;一个下人扳着牛的两角,用力地把它往前拖;案上横卧着一头被束缚四肢的猪;三只鸭子被关在笼中。梁上悬着11个钩子,分别挂着龟、鹅、双雉、猴、心肺、猪、鱼等。有的人在切肉,有的人在炉旁烤肉……整幅画共计23人,虽然人物众多,但是场面井然有序。厨房内摆有双釜长方灶,庑殿式木橱及各式各样的厨具、器物。邹宝库解释说,图中庑殿式顶盖木橱是汉朝厨房中最主要的陈设家具,往往陈设在厨房的一角。他指引记者再细看,画中一个丫鬟在开柜门,橱柜内放壶一把,厨房中部摆放着四足方案,旁边有四足圆案叠放,更多的四足方案叠放在远处。“这是食案用毕收入厨房的情形。”邹宝库说。

《庖厨图》真实再现了东汉时期人们加工肉食的过程。原来,此前对肉食的烹饪比较简单,主要是烧烤和蒸煮。秦汉以后,随着植物油的发明,炒、爆、炸、煎等烹饪技术开始流行。到魏晋时期,又出现了慢火烤肉法,类似今天的烤肉串。

描绘汉魏时期辽东经济繁荣

辽阳汉魏墓壁画中关于出行的内容很多,几乎每座墓葬中都有。其中,棒台子1号墓的壁画《车列出行图》(见图③)最精彩。因其被范文澜所编《中国通史简编》选为插图而成为汉魏壁画中最知名、最经典和最有代表性的一幅,为研究汉代车舆制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车列出行图》长十余米,画人173位,马127匹,车10辆。主人端坐最前面的车厢内;从骑排列车旁,前呼后拥;前导武士披盔戴甲,长驱直入;后随文吏执伞盖,提奁箧,托器物,鱼贯前行;武士持重甲紧随其后。整个车队,阵容强大、气势威严。

在《车列出行图》中出现最多的是黄钺车、鼓车和金钺车。已故著名考古学家李文信根据《后汉书》记载,认为这幅画描绘的是汉代帝王和高级官员出行时的景象。

邹宝库指出,中原地区发掘的汉代墓葬没有出现帝王级内容的壁画题材,所以《车列出行图》是迄今为止,唯一反映汉代帝王出行内容的壁画,真实再现了汉代车舆制度的情况,十分珍贵。遗憾的是,目前没有发掘,还不知道墓的主人是谁,但可以明确的是,汉魏之际,公孙氏曾割据辽东50年,由此,那些大型多室墓(见图①)大多属于公孙氏等贵族。墓内皆有壁画,内容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这些壁画比敦煌壁画还早300年。

在辽阳汉魏壁画中,还有不少读经讲学的内容。

鹅房壁画墓绘有8个人,都席地跪坐。他们身穿绿色长袍、白缘领袖,头戴进贤冠,中间两位手捧简册经卷,向儒生宣讲经书,左右6人也都拿着简册在那里洗耳恭听。

1986年,邹宝库在清理北园3号墓时,再一次发现了讲经的壁画。这一次出现的是两幅图,画面中的人物头戴进贤冠,手中捧着简册,与鹅房壁画墓中画面不同的是,北园3号墓中画的儒者是站像(见图②)。

读经讲学壁画对应的是史料中记载的中原名士避乱辽东的史实。他们在襄平(今辽阳)设馆讲学,教化民众,推动当地教育发展。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战乱纷纷,公孙氏统治的辽东相对平静,因而中原人避难辽东,其中有大批文士,最为著名的当数人称“辽东三杰”的管宁、邴原、王烈。当然,当时到辽东的中原名士远不止这三位。

“管宁在襄平居住了37年,其对当地的影响很深。”邹宝库介绍说,中原文士不仅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更重要的是传播了儒家思想,促进了以襄平(辽阳)为中心的辽东地区走向繁荣。

精美壁画的重大价值无法估量

参观中,邹宝库告诉记者,辽阳博物馆汉魏壁画馆里的壁画都是按照原作大小复制的,不是真迹。真正亲自见到古墓壁画真容的人非常少,他是目前见到壁画真容的少数专家之一。说起墓中原壁画,他用了8个字来形容:“色彩鲜艳,精美辉煌”。

“汉魏壁画直接绘制在墓室石壁上,发掘难,保护更难。所以当年拍照后,随即就地封存保护。”邹宝库说。

冒着严寒,记者在辽阳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地方史专家刘南方的陪同下,在博物馆和壁画墓群之间多次往返、采访。这些古墓群处于辽阳城郊,远看是一处处高大的方锥形封土,封土之下就是汉魏壁画墓。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辽阳周边陆续发现汉墓群,其中在30余座汉墓内发现有精美壁画。

对于辽阳汉魏壁画墓的价值,我省已故考古学家李文信认为:“不亚于敦煌卷轴、流沙木简、殷墟甲骨及北京猿人等诸大发现。”对于这个古墓群,邹宝库评价:墓地规模大、时代跨度长、形制多样化。这个特点,让考古专家充分看到了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辽宁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统一。对于研究辽阳地区两汉魏晋时期的族属、社会经济、生产生活方式、葬式葬俗都具有重大意义,其重大价值无法估量。

邹宝库同时指出,辽阳汉魏壁画对周边文化影响巨大。它是中原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延续及发展,其内容少量地吸收了中原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逐步转向生活化,并影响周边地区。后世的壁画在立意、构图、用笔、着色等方面,都保持着辽阳汉魏壁画的表现手法。

手记:

合理利用壁画墓 建设文化地标

采访中,曾任辽阳博物馆副馆长的邹宝库告诉记者,在辽阳的太子河冲积平原上,分布着很多高台,由于时间久远,人们并不知道这些高台形成的原因,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以其为地标,起了很多地名,如东台子、南台子、小青堆子等。“现在我们明白了,这些平地上的高台,其实都是古墓。”

辽阳棒台子1号墓是1944年被发现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曾经一度被流浪乞讨人员当成临时落脚点。上世纪50年代,经李文信等考古工作者的清理,这里才正式被保护起来。此后,考古工作者在当地又先后发现和清理了8座古墓。1961年,这些古墓全部被列入国家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邹宝库说:“现在如果要打开壁画墓的封土,除非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

“因为壁画的安全受外部环境、封土堆、水浸影响较大,一些壁画不如发掘时艳丽,有继续褪色的趋势。”邹宝库呼吁,请权威机构做理化测定,弄清壁画的化学成分及导致壁画变化的原因,争取得到技术上的支持,有针对性地制订保护方案。

如今,每年到辽阳博物馆参观汉魏墓壁画的人仍络绎不绝,其中不少日本、韩国等研究学者、专家慕名而来。邹宝库希望,未来,可以在太子河沿岸近10平方公里马蹄形分布区域内,全面展示古墓群风貌,建成辽阳汉魏壁画墓园区和三道壕西汉村落遗址园区,成为辽阳的文化地标。

(责编:邱宇哲、孝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