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面子”更加亮丽 “里子”更具韵味

虽然已进入冬季,但走在沈阳市皇姑区的陵东街上仍是满眼精彩,畅通宽阔的马路,干净平整的步行道,现代质感的城市书屋,墙上一幅幅公益画……构成了街巷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借着这条街道的‘东风’,环境变好了,客人也多了。”一家小饭店老板高兴地对记者说。
一座城市的街路品质如何,不仅关乎城市的颜面,还是百姓出行的大事。今年,沈阳扎实推进城市街路更新工程和背街小巷改造,通过规划引领、“一街一策”,对街路的沿街路面、墙面和立面进行基础改造,还结合街巷文化特色、历史遗迹等特点,打造具有人文景观和风貌特色的精品街道,让城市的“面子”更加亮丽,“里子”更具韵味,城市颜值大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以车优先”变成“以人优先”
道路更新首要目的是要方便百姓出行。“我们坚持‘两优先、两分离、两贯通’的以人为本理念,两优先即行人优先、非机动车优先;两分离即人车分离、机(动车)非(机动车)分离;两贯通即人行道贯通、非机动车道贯通。通过新增休闲慢道、行人通道、非机动车道,全面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让市民出行更顺畅。”在陵东街走访时,市城乡建设局城市建设处处长柳熠对记者说。
更新后的陵东街已从“以车优先”转变为“以人优先”,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用绿化带做分离,沿街双侧绿化,道路两侧严禁机动车占道停放。同时,优化了人行空间,新增慢跑步道,将北陵公园、新开河步道及沿线街景公园串联为绿色生态长廊,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陵东街还提升了绿化品质,以园美城。通过融合生态景观林带、口袋公园、微景观等,对配套设施进行一体化设计。此外,还将陵东街沿线10千伏高压线入地改造,整合公安、交通、路灯等标识和设备,实现多杆合一,营造出开阔舒朗、美观整洁的街区空间。
12条示范街巷路有颜值有温度
据介绍,此次陵东街改造,通过商户走访、改造意愿征集,确定改造商家牌匾89户。改造过程中与商户充分沟通,每家商户单独设计、根据商户意愿多次修订方案,最终达成一致。“街路改造后,商铺看上去档次提高了,营业额也跟着增加了。”陵东街上一家鞋店店主李成说,现在路更好走了,车流和人流量多了不少,“店里适时进行一些促销活动,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0%。”
今年,沈阳还对88条背街小巷实施环境改造提升工程。20日下午,记者在于洪广场附近的渤海路看到,这条全长仅有550米的小路焕然一新。将原有的铁轨与新增的绿植、建设设施、文化展示等元素进行有机融合,打造成一个综合性社区公园,整个街区看起来就像火车站。“这条路原来是断头路,垃圾乱堆乱放,路面坑洼不平。”附近居民告诉记者,这条路虽然小,但周边有很多居民小区。“改造完成后,公园一直很受欢迎,每天来此的人络绎不绝。”
不只是看起来漂亮,此次渤海路还拆除了违法建筑,整理了架空线缆,调整了路灯,对小路进行了“洁化序化绿化亮化美化文化”的全方位改造。“包括渤海路,我们今年还改造了和平区的南昌街、桂林街,沈河区的建院街等12条示范街巷路,真正做到了有颜值有温度。”柳熠说。
让文化脉络融入市政建设
在街路更新过程中,沈阳非常注重融入地域文化。此次改造努力打造陵东街IP,从清文化中提取陵东符号,塑造“陵东街”独特标识系统,使陵东街更具特色。还将皇姑区特有的北塔、北陵、新乐文化、汉卿体育场等人文元素,融入陵东街景观提升之中。通过格栅、亮化、雕塑等手法,让文化脉络融入市政建设。
“街巷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每条街巷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提起文化改造的初衷,皇姑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尊重街区原生态文化,才能留住街区自身的老味道。“将小巷的文化底蕴与文明素养有机融合,延续老旧街巷的文化特色和人文氛围,让市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城市也有了更多美感。”
为了避免街路更新“千街一面”,在改造启动之初,沈阳按照“一路一策”的原则进行设计。特别是留住乡愁,成为改造很重要的一环。补齐功能短板、刷新城市颜值、找回乡愁记忆,是沈阳街路更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建好背街小巷,城市景观变得更有特色,生活环境也更有魅力。”柳熠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