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辽宁频道>>文化教育

专家谈《长津湖》背后的辽宁故事

王臻青
2021年10月19日10:39 | 来源:辽宁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专家谈《长津湖》背后的辽宁故事

电影《长津湖》在持续热映中,影片中呈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深深感动着全国观众。辽宁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出征地、后勤保障地、伤病员救治地,为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10月18日,记者采访了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辽宁抗美援朝运动史》作者、丹东河口抗美援朝陈列馆馆长卢骅。他说,辽宁人民素有拥军支前的光荣传统。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期间,辽宁人民作出巨大贡献。其中包括为志愿军换发冬装,配置军用装具,补充兵员,提供后勤保障,救治伤病员。

辽宁是抗美援朝的总后方基地,中国人民志愿军从这里渡江;志愿军后勤运输车队从这里驶向战场;全国各地组成的担架队、医疗队从这里奔赴前线;志愿军后勤兵站在这里建立。辽宁人民无论是在朝鲜战场,还是在后方岗位,都为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作出了突出贡献和巨大牺牲。

电影《长津湖》中“冰雕连”的英雄群像深入人心。长津湖之战发生于1950年11月27日,时值严冬。辽宁地区为即将入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换发了部分冬装。志愿军第九兵团第二十七军于11月4日到达安东(今丹东),在安东驻留9天,得以更换冬装,配发了棉大衣和棉鞋。第二十军、第二十六军途经沈阳时也获得冬装补给,包括棉大衣、棉帽、棉鞋、棉背心、棉被等。据统计,东北人民政府和东北军区后勤部组织生产冬装24万套、毛棉帽40万顶、棉皮鞋8万双、棉手套70万副、棉袜70万双。

辽宁人民还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配置了部分军用锹镐等装具。志愿军在沈阳、安东出发前,配发了一大批军用锹镐等装具。据史料记载,1950年10月,辽宁生产厂家为志愿军第九兵团赶制锹15594把、镐14820把。1950年12月,又为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准备了锹镐各10万把。由于锹镐系易损工具,志愿军部队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有些锹镐损坏,需要继续配发,仅在1950年11月,就需要重新补发锹镐各5万把,以满足前线需要。到1951年1月,辽宁各地已生产出军用锹镐各60万把、石工及木工器具各3万套、架桥用具如通天钉、螺丝等10万套。辽宁人民为出国作战的志愿军第九兵团提供后勤保障。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由于美国空军的轰炸封锁,志愿军粮弹补给形势严峻。炒面成了志愿军作战时的主要食品。炒面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白面炒熟,掺以白糖,加开水调拌后即可食用;另一种是混合面制作的炒面,主要原料是玉米。东北人民政府调集150辆汽车,装载50万公斤炒面,从安东长甸河口过江运到朝鲜前线供志愿军官兵食用。长津湖战役期间,运送至前线200万公斤炒面。到1951年6月,通过安东运往朝鲜前线的炒米、炒面共达3100万公斤。

辽宁人民为出国作战的志愿军第九兵团补充兵员。抗美援朝时期,东北地区共动员39.9万余人参军,其中参加志愿军的约30万人。在这些新兵中,辽宁地区仅1950年至1951年就有74374人。其中,第九兵团在长津湖之战后补充的新兵,大多为辽宁人。

关于救治志愿军伤病员,辽宁同样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在长甸河口、辑安、临江等地渡口兵站各设一个口岸医院,接收治疗志愿军伤病员,医院根据伤病员的病情将他们及时转送到各地医院。长甸河口、辑安、临江的医院为中转站,灌水、宽甸、通化等地为终点收转站。口岸兵站还组织了一批战勤民工担架队,往来于鸭绿江两岸,用担架护送志愿军伤病员。安东市元宝区担架队一夜渡江13次,转运伤员,被安东市政府授予锦旗一面。救治志愿军伤病员需要大量血浆,辽宁人民挺身而出,组成献血团自愿献血。仅安东市就有1900人参加了献血团,献血人数1800人,共献血58万毫升。

(责编:孝媛、汤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