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辽宁频道>>经济民生

加快推进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

李万军 张万强
2021年09月18日10:30 | 来源:辽宁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加快推进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

核心提示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蓬勃发展,数据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不断突破,为经济创新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我省应利用好数字经济发展的窗口期,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赛道带来的新机遇,加快推进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奋力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突破。

辽宁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智造强省建设潜力巨大

辽宁拥有丰富的推进传统产业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场景资源。辽宁最早在全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装备制造、石化、冶金、轻工、纺织、建材、医药、电子信息等工业门类齐全,曾创造过1000多个“全国第一”,填补了大量产业空白,树立过很多行业标杆。辽宁战略性产业集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装备制造、冶金、石化等产业在全国占有优势地位,能够生产大批“国之重器”,有很多亟待插上“智慧翅膀”转型升级的企业,具有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广阔空间,从企业生产工艺到生产流程,每个环节都能培育出典型的应用场景。

建设数字辽宁、智能制造所需的人才存量和科教资源丰富。辽宁是人才大省,人才存量多。截至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323万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才48万人;产业技术工人483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00.7万人;高层次人才集聚,拥有“两院”院士56人。辽宁是科教大省,科教资源密集,创新潜能巨大。全省有高校100多所,其中“双一流”高校4所,拥有中科院所属科研院所6个,国家级高新区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6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3家,全省双创示范基地达19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91家,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达272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0000家。沈阳市拥有新松机器人、东软、格微、芯源等一批机器人、工业软件、集成电路企业,大连市拥有英特尔等60余家半导体生产及配套企业。

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近年来,辽宁加快推进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75%和51.81%。工业互联网工作起步早、推进快,在工信部确定的国家工业互联网企业名录中,辽宁上榜数占总量的1/10,沈阳机床、东软医疗等9家企业承担的项目被评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8个项目列入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计划。目前,辽宁工业上“云”企业7000多家,联网设备超万台,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等项目带动示范效应显著。

高度重视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工作。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把“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作为“十四五”时期和未来15年远景规划的重要目标,不断加大推进力度。省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聚焦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推动1万户工业企业上“云”;重点培育100个“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和园区,推进鞍钢、恒力石化、抚顺新钢铁、沈阳鼓风机等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企业生产效率持续提升,运营成本不断降低。“十四五”时期,辽宁将大力推进数字项目建设,用数字驱动创新,持续激发制造新动能。

加快推进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的重点任务

通过“三次赋能”引领产业结构升级。一是加大5G等新基建投资。尽快在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建成畅通、高效的网络设施,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经济发展打好基础,为结构升级赋能。新基建一方面要通过网络铺设、区域预留、平台搭建、中心建设等,打造一张万物互联、人机交互的“高速公路网”,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以解决方案、数据分析、云计算、新模式应用等为代表的“软件支撑”。二是利用完善的5G等通信基础设施为智能科技产业赋能。加快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运维服务等各环节的融合应用。三是用智能科技产业为传统优势产业赋能。促进特色应用场景与智能科技深度融合,催生数字工厂、云上生态、智慧供应链等新业态。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大力发展网络化协同研发制造、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智能制造产业。

重点围绕“三篇大文章”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以“智”赋能促进“老字号”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以辽宁正在建设的100个以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升级标杆为引领,加快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生产线,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加大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力度,推动数字技术在制造企业的应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促进冶金、石化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带动产业链向高端演进,积极搭建全省供应链云商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快速响应的市场需求服务。大力培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本地供应商,支持企业开发高端工业制造软件,着力为企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发展壮大数字产业集群。做大做强集成电路产业,加快沈阳集成电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大连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地、朝阳半导体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盘锦光电产业基地、锦州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建设,培育新的增长极。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加强新一代机器视觉、物联网核心芯片、智能计算芯片等技术的前瞻布局。重点依托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平台资源,加快推进机器人未来城建设,打造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圈。积极推进区块链技术发展应用,建设全省区块链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区块链产业创新平台、沈阳东北亚区块链总部基地、大连区块链产业园。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重点研发海量数据存算、数据分析挖掘、安全隐私、大数据归集管理、虚拟现实、大数据与医疗知识融合等关键技术。充分利用国家赋予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的平台优势,以发展“新字号”为方向,扶持大数据、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重点建设东北大数据中心、大数据交易中心和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园,支持机器人小镇和微电子产业园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的主要举措

深刻认识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的重大意义。各级党委、政府应抓住“十四五”时期及未来15年数字经济发展的窗口期,把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摆在重要位置,纳入重要日程,紧紧抓住数字经济新赛道带来的新机遇,掌握全面振兴的主动权。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强化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强战略指导、制度设计、政策支撑,充分释放数字化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研究设立数字经济发展产业基金,科学布局支撑数字化发展的基础网络体系,统筹推进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5G、人工智能等应用场景支撑能力,支持省内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吸引大项目投资。制定政策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各类投资基金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智造企业的支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加快提升政府及社会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水平,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效能,让数据多跑路,让市场主体少跑腿,深化“放管服”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着力降低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企业的生产要素成本,严格落实中央关于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的减税降费政策。着力培育数据市场,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推动公共数据与企业数据深度对接,规范数据开发利用场景,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

加快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举措。以“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为目标,进一步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一方面,辽宁高校应围绕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调整学科设置,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产业需求提供智力支撑;另一方面,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人才待遇,吸引更多人才流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一批数字领军人才,打造多层次、多类型数字化人才队伍。

(作者分别为辽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责编:孝媛、汤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