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辽宁频道>>要闻

为了4259万辽宁人的笑脸

董翰博 胡海林 李 越
2021年07月12日07:23 | 来源:辽宁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为了4259万辽宁人的笑脸

“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7月1日 ,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告,令电视机前的杨先生兴奋不已,他决定做一张特别的辽宁地图。

地图由百余张笑脸组成——老人笑得慈祥、孩子笑得天真、男人笑得爽朗、女人笑得开心,一张张洋溢着幸福感的笑脸凝聚起足够强大的冲击力,令人瞬间感受到这片土地上的喜悦和温情。

“照片都是随机拍摄,表情都是真实流露。好日子是‘写’在脸上的,只有日子舒心,才能笑得舒展。”在老杨眼里,浮现在每个奋斗者脸上的笑容,就是小康最真实的模样。

“小康”,这个承载美好生活梦想的古老词语,数千年来第一次成为这片土地上全体人民的真实日子。而笑容中蕴含的欢愉,是逆境崛起的折射,是奋斗收获的写照,是孕育希望的标识,更是全省上下牢记初心使命、勠力同心、奋楫笃行刻画的“辽宁表情”。

一切的意义,只有离得足够远,才能看得更真切。

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代代辽沈儿女,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难历程中留下了铿锵足印。不同的时代,相同的期许,汇聚成发展的洪流,浩浩荡荡,滚滚向前。

千年夙愿,百年奋斗,一朝圆梦。

为了4259万人的笑脸,全省上下用不懈创造求索、持续努力拼搏浇灌出一个崭新辽宁。

“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党的百年历史留下深深的辽宁印记,辽宁的沧桑巨变见证党的百年辉煌!

实干!为了全面振兴

盛夏时节,群山环抱间,丹东凤城市大梨树村游人如织,游客或赏荷品茗,或拍照留影。物尽天然之趣,人忘尘世之怀。

历经三十余载的苦干、实干、巧干,曾经“有山不成林,有水存不住”的大梨树村,如今满目皆绿、风景如画,被授予了“全国特色景观名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等荣誉称号。

由荒到绿、由绿到富、由富变美。大梨树村的发展轨迹,正是辽宁农村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走向富足的一个缩影。

全面小康,恢宏史诗。辽宁篇章,如何书写?

真理光芒,指引航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辽宁振兴、牵挂辽宁发展、心系辽宁人民,亲自为辽宁擘画振兴发展大计。

牢记嘱托,实干作答。

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落实总书记关于辽宁振兴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着力补齐“四个短板”、落实“五大安全”政治责任、做好“六项重点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汇聚磅礴力量、提供坚实基础。

以“改革”破除发展桎梏。

“每次都比上次更快。”身为辽宁新坐标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的王楷文,在沈抚示范区注册了3家公司,其中重要原因就是这里服务好、效率高。

审批提速,与改革相连。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营商环境作为事关辽宁振兴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目标,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发展生态越来越优,辽宁引力越来越强。

以“创新”点燃发展引擎。

如今,东软集团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全球多个汽车厂商的产品之中。以软件为驱动,东软集团专注智能网联及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自动驾驶、共享汽车、电动化领域,以科技创新力量赋能传统汽车工业发展。

更多的“东软”在讲述辽宁转型升级的精彩故事。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走创新路,强力推进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充分发挥辽宁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以工业振兴带动辽宁振兴。

以“协调”治理区域失衡。

沈大强,辽宁兴。辽宁省充分发挥沈阳、大连“双核”的牵引作用,区域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不断增强。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产业、交通、社会保障等一体化发展机制不断完善,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不断深化,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建设开局良好,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稳步推进。

以“绿色”铺就发展底色。

工业大省,向“绿”尤难。辽宁坚持把思想观念扭转过来,把产业结构调整过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引育壮大新动能上下足功夫,在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上下足功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绿色,正成为振兴底色。

以“开放”经略内外联动。

聚焦“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辽宁“转身向海”。多年来,自贸试验区123项试点任务全部落地,“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大开放合作平台影响力不断扩大。

以“共享”促进公平正义。

辽宁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让群众享受高品质生活。“十三五”期间,全省财政支出的74.8%用于民生领域,城镇累计新增就业228.4万人,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5.3%和7.7%。

流逝的时间在14.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划出一道炫目的发展曲线。振兴列车,正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驶向更加美好的远方。

决战!为了不落一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在“全面”、难在“全面”。

实现“全面”,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而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更是短板中的短板、难关中的难关。

于辽宁而言,15个省级贫困县、1791个贫困村、84万贫困人口,如果有一个没有摘掉“穷帽”、拔掉“穷根”,就不叫全面小康!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党中央的庄严承诺掷地有声,并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吹响了决战的号角!

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和扶贫开发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团结带领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界,以非凡的意志、坚定的决心、超常的举措,投身这场火热的伟大实践。

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硬仗,辽宁省严格执行“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机制和责任机制,逐级签订年度减贫责任状,层层分解任务,完善的责任体系为打赢攻坚战注入了源源动力。《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巩固脱贫成果推进接续减贫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建立了辽宁省脱贫攻坚的“四梁八柱”,为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辽宁省坚持财政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对脱贫攻坚的投放,2016年至2020年的5年间,共落实省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3.7亿元。安排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补充保险省补助资金2.6亿元。累计发放扶贫贷款16亿元、扶贫小额信贷6.1亿元、扶贫再贷款22亿元。

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辽宁省上率下行,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强大合力:省市县定点扶贫单位共协调投入资金和物资60亿元、建设扶贫项目5453个,定点、驻村扶贫到点帮扶69.6万人次;3349支驻村工作队、2.2万余名驻村工作队队员和第一书记扎根攻坚一线,成为带领贫困群众脱贫的中坚力量;“千企帮千村”实施2255个帮扶项目,让11.3万人受益……

8年来,辽宁省上下坚持精准要义,紧紧围绕“五个一批”“两不愁三保障”等重点环节,因贫施策、精准帮扶,勠力同心、尽锐出击,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

脱贫攻坚,为全面小康、共同富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了坚实基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辽宁省上下正接续奋斗,致力于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坚定不移前行。

共享!为了百姓期盼

全面小康,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幸福。

从“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这一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归根结底,是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组数据,彰显辽宁的“温度”:2013年以来,全省累计新增就业728.6万人;去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分别增长73.9%、86%;全省各类养老机构床位20.6万张;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7%以上;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97岁……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4259万辽宁人的民生保障网不断织密。

——大力实施就业优先。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辽宁省建立覆盖全体劳动者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并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工作,从岗位开发、供需对接等方面综合施策,持续推进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

——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2018年辽宁省实施城乡居民和各类群体收入增长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发展经济、促进就业、脱贫攻坚、落实分配激励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措施,多渠道、多途径、多领域拓展增收空间,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目前辽宁省已成立教育集团661个,涵盖成员学校2687所,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1.8%。下一步将继续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力争明年年底实现全省集团化办学全覆盖。

——增强卫生健康保障能力。

通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辽宁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所有县级医院均已达到二级以上医院水平,医联体、远程医疗和城乡对口支援将优质医疗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辽宁省住房保障工作扎实推进。

“十三五”期间,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1.2平方米,实施棚改32.59万套,完成115个早期棚改小区维修改造,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今年辽宁省将改造1000个老旧小区,惠及58.6万户居民,并推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要求,努力建设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规范的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整合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两项制度,保障特殊群体生活水平……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决胜“小康”,我们经历了艰苦卓绝的长期奋战;

实现“小康”,我们拥有了全面振兴的牢固基础;

立足“小康”,我们充满了向前迈进的强大信心。

更扬风帆立潮头,再踏层峰辟新天。

(责编:孝媛、汤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