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辽宁频道>>要闻

沈阳中关村: 为老工业区装上创新引擎

金晓玲
2021年07月09日08:24 | 来源:辽宁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沈阳中关村: 为老工业区装上创新引擎

近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自然资源部联合下发《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2020年度评估结果及下一步重点工作的通知》,对全国6个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项目通报表扬。沈阳中关村科技园项目(以下简称沈阳中关村)位列示范榜单之内。

由“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组成的沈阳中关村位于东北地区工业企业最密集区域之一——沈阳铁西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从2019年6月项目正式签约算起,沈阳中关村至今刚满“两周岁”。

如此“年轻”的沈阳中关村,何以示范?以何示范?探究缘由,引人期待。

何以示范?

补齐四个短板壮大新引擎

要解开疑问,这样的场景可作一佐证:沈阳经开区花海路上的沈阳·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内,“京沈汇”、“创新中国行”、企业成长训练营、项目路演等交流活动常态化举行,年轻人线上线下探讨创新项目、寻求合作机会,操着各地口音的创业团队活力满满,铆足了劲为梦想打拼……

透过场景,人才、资本、学术、产业等创新要素的流动趋势清晰呈现;沈阳经开区这个工业企业高度聚集地,正在快步迈向创新能量汇集地、爆发地和东北地区科技创新策源地。一场关乎未来的深刻变革、华丽蝶变,正在上演。

变革源于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东北振兴面临着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开放合作、思想观念等四个方面的突出短板。补齐拉长“四个短板”,辽宁要有新突破,沈阳要有新作为,铁西要有真担当。

铁西区委书记,沈阳经开区、中德装备园党工委书记刘克武表示:“牢牢扭住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我们必须审视自身寻找突破口。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代表,区域内传统产业占工业总产值六成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不足2%,缺少成长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企业;区内拥有3000余家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资源十分丰富,企业升级需求迫切。”

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铁西区以问题、需求为导向,精准锁定中国创新发展旗帜性区域、中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聚集2.5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北京中关村。

“和中关村合作,既撬动了铁西的产业基础优势、发展条件优势,又发挥了中关村的科技创新优势,以市场化的方式激发、释放大国重器与创新要素的叠加效应。”刘克武说。

由此,承载着一次性补齐“四个短板”,为新时代铁西、沈阳乃至辽宁振兴提供强大新引擎的重任,沈阳中关村应运而生。

以何示范?

释放叠加优势闯出新路子

签约至今,沈阳中关村以令人惊叹的速度落地推进:2020年1月17日,沈阳·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揭牌运营,目前已签约项目76个,入驻企业46家,入驻率达80.28%;“一基地”“一园区”内,沈阳中关村创新大厦、云溪湖路网工程等重点配套工程正加紧建设,汉民科技、中南高科智造谷、光大特斯联等一批产业项目相继开工。

这速度背后,是国家、省、市多项先行先试制度和全方位、多角度支撑政策在保障。

国家层面,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铁西推进沈阳中关村项目提供了先行一步、先试探路的制度优势。省市层面,省委、省政府赋予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打造“一枢纽、四中心”,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重要目标之一,同时要求沈阳在打造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解决“老字号”问题上为全省作出示范,在绿色发展和解决“新字号”问题上为全省作出表率。在此背景下,沈阳中关村被寄予厚望,列为辽宁省“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京沈对口合作重点推进项目和沈阳市“一城三区”科技创新空间规划的重要组团。

多重使命加持,铁西区坚决把创新摆在核心地位,坚定走“创新路”、吃“技术饭”,坚决扛起“东北振兴、铁西先行”的责任担当,深耕沈阳中关村这块改革创新“试验田”,努力在全省率先构建起类中关村的创新生态系统,全力打赢科技创新攻坚战,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

这速度背后,是铁西区一系列突破性的改革创新模式和举措在强力驱动、高效推动。

顶层设计上,沈阳中关村诞生伊始,铁西区便确立了政策保障协同、体制机制协同、空间规划协同、产业发展协同、金融支持协同和服务配套协同“六个协同”工作体系,同步搭建科技金融服务等众多平台,支撑项目高质量建设。

开发运营模式上,在东北率先探索“授权+建设+运营”的综合开发模式,采取“投资人+EPC”方式引入社会资本110亿元推动区域开发建设,授权国有公司成为建设运营主体,以市场化手段加速资源聚集、资本融通;实施全方位全领域市场化托管运营,加速项目引进落地发展进程。

铁西区区长,沈阳经开区、中德装备园管委会主任郭忠孝介绍:“对标国家中心城市定位,我们以高标准城市规划为引领,全力把沈阳中关村打造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的城市新地标。”

期望何寄?

厚植创新生态让一切皆可能

目前,沈阳中关村部分改革创新做法已被复制推广。园区市场化托管模式在省内复制,大连中关村创新中心已揭牌成立;“投资人+EPC”开发模式为东北三省科技园区开发建设开辟了新路径;“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产业闭环发展模式被中关村发展集团吸收,在国内其他地区强力推进。

此次获得国家四部委通报表扬,社会各界对沈阳中关村、沈阳经开区的关注再度升温。除了项目,除了地标,沈阳中关村更深层的魅力在哪里?最本质的内核是什么?

图灵奖迄今唯一华人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说,当一个区域人才密度超过一个临界点,重大创新突破将成为可能。

在沈阳经开区、中德装备园管委会副主任宁兴华看来,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他介绍:“链接中关村全球资源网络,以沈阳中关村为核心,我们专心培育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创新沃土,以环境、视野、机遇海纳人才,努力营造可持续的类中关村创新生态。”

拓展源头创新,沈阳中关村与20家高校院所、十余家企业签约,推动“科研的密度”转化为“创新的浓度”,衔接北京科技资源,形成创新合力,面向东北乃至国家层面需求打造东北地区科技创新策源地。

围绕“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目标,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推进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五链融合”,全链条构建“中心孵化、基地加速、园区产业化”科技运营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创新生态系统。

在这里,创新企业“森林”正蓬勃生长:“新字号”孕育壮大,新开工项目投资额超过460亿元;“老字号”焕发生机,新增50余家企业“上云”,40个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发项目正在实施当中。

大战略体现大视野,大格局需要大作为。新近编制完成的《沈阳中关村科技园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明确,到2023年,沈阳中关村将再形成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产业集群优势凸显,引入科技创新型企业超300家,产业收入超300亿元……

铁西老工业基地正在变身科创新城,加速构筑科创高地。改革创新的新铁西实践,值得期待。

(责编:邱宇哲、汤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