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辽宁的故事

【穿越历史的感动】改进工艺省成本 带病攻关解难题

2021年06月28日16:25  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
 

故事主人公:阎德义,曾任黎明机械公司焊工、工程师、工会生产部副部长。他参加了歼5、歼6、歼7等型号飞机发动机的试制和批量生产工作,用拖斗充氩和反面保护的新工艺,在大气层中直接进行钛合金焊接,填补了中国焊接技术的空白。他为本公司和其他兄弟单位解决了许多焊接难题,被誉为“焊接大王”。

阎德义

阎德义13岁的时候就给资本家当童工,每天打铁、烧焊;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报名,成为空军工程部东北总厂第三厂(现中国航发黎明公司)冲焊厂23车间的焊工。从一个小小的焊工干起,不断钻研技术,成长为一名出色工人工程师。

改进工艺提高工作效率

上世纪50年代初,工厂试制涡喷5发动机时,焊接火焰筒需要在零件尾部凸台堆焊硬质合金块。按照当时国外专家的要求,必须堆焊两层,使硬质合金块厚度达到6毫米,然后再磨掉3毫米。当时,阎德义就觉得,这样加工不仅效率低,而且还费料。于是,他大胆提出了一个改进方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采用一层堆焊成功,这样一来就可以为国家节约大笔资金。

阎德义立足岗位,带头钻研技术,长期的实践经验让他练就了一身响当当的绝活,为工厂解决了航空发动机特种材料焊接诸多难题,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上世纪60年代初,苏联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并全部停止对中国的航材供应。当时焊接需要用氩气,所以,国家不得不以每瓶360元的价格从国外进口。阎德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就收集了一批标准质量不合格的氩气,用电炉加温,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提取出纯氩,这样就代替了进口,为工厂节约了大量的外汇。 

带病攻关解决技术难题

阎德义一直在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焊接技术,先后参加了歼5、歼6、歼7等型号飞机发动机的试制和批量生产工作。1971年,在产品质量整顿中,阎德义带病坚持攻关,在工程技术人员的配合下,把涡喷6发动机的半气膜火焰筒,加上十几个“漏斗”,改为全气膜火焰筒,解决了火焰筒使用几十小时就掉块、裂纹的问题,使其寿命延长到200小时,为提高涡轮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做出了贡献。

在试制国产新型歼击机发动机过程中,钛合金机匣的焊接出现了氧化、裂纹、变形三大难题。当时,国外资料显示,焊接钛合金要在真空室或者尼龙真空充氩罩内进行,操作十分不便,质量也很难保证。阎德义就大胆提出在大气层中焊接的设想。经过上百次的试验,用拖斗充氩和反面保护的新工艺成功地在大气层中直接进行钛合金焊接,书写了中国焊接技术史上的精彩一页。

1982年,在承担新机任务试制中,阎德义知难而进,为了解决环形件焊接问题,他制作了一个通气夹具,在焊缝的背面进行通氩气的保护,保证了技术要求。同时,他还制作了一台无级变速焊接转具,解决了焊接时烧损零件及焊透不均等质量关键。 

在辽化工程会战期间,阎德义带领80多名焊工,闯过了铆焊、横焊、立焊、平焊等技术难关,完成了大型金属罐的焊接任务,并一次测试合格。外国专家们十分惊讶,纷纷竖起大拇指,连声说:“了不起,真是了不起。”1981年,辽化急需一批波纹管,他在没有任何技术资料可以查阅的情况下,没有任何的试验设备,自己经过五昼夜的反复试验,最终采用脉冲氩弧焊加壁的办法加工出了合格的产品。 

1984年,阎德义所在的黎明公司与天津化纤厂签定了一份民品合同,关于分离盘和膨胀节的加工,这是国外进口的化纤成套设备中的两个重要备件,合同金额大,任务急,技术难度和工艺要求非常高。阎德义主动承担了这两种产品的焊接工作。经过反复研究并改进加工方法,阎德义把三至五层耐热不锈钢板和两层碳素钢板由常规的两次焊接改为一次焊接,提高了加工效率。由于在高温工作环境中一干就是几十个小时,完成焊接任务后,阎德义晕倒在车间。

不仅是对自己所在的岗位认真负责,阎德义还经常帮助兄弟单位解决技术问题。他先后参加了上海、北京、天津、四川、黑龙江、广东、深圳等省市60多个单位的攻关会战和技术协作活动。30多年中,他为本厂和兄弟单位完成革新攻关项目100余个,其中较大的8项,创造价值近千万元,成为闻名全国的“焊接大王”。 

阎德义一生艰苦朴素,在当年贫困得不能保证温饱的情况下,他总是以高度的责任感无私奉献。别人对他的评价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了许多许多,为人宽厚、朴实。工作中,他把积累多年的焊接技艺和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积极为职工办实事,多次帮助身边困难职工解决生活困难,可他却从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阎德义经常对家人说:“你们千万不要以为我这个劳模有多了不起,是别人写了我的事迹,我身边的其他同志的事迹要是写出来,他们更了不起。”

阎德义雕像

如今,反映阎德义工作场景的雕塑,被摆放在沈阳劳模纪念馆一角,让更多的参观者和职工了解并学习他的劳模精神。

(责编:邱宇哲、汤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