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电视剧《山海情》播出之后,我以为它会是主旋律作品的新高度了,没有想到后来还会有《觉醒年代》的出现。而在《觉醒年代》之后,又看到了电影《悬崖之上》、电视剧《光荣与梦想》《叛逆者》《百炼成钢》……
舞台艺术作品,同样有不少现实题材的精品正在排练和展出中。仅以我们能看到的辽宁艺术舞台为例,今年就有不少作品同时亮相,比如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北上》,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民主人士北上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和新政协会议的历史;辽宁芭蕾舞团的舞剧《铁人》,再现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的形象;大连话剧团的话剧《把一切献给党》,讲述“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的生平故事……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数量呈井喷之势,品质普遍提高,2021年,会成为中国主旋律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的标志性年份。
在日前闭幕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红色经典”“主旋律”成为关键词被反复提及,一个观点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中国主旋律电影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获得越来越热烈的市场反馈;一批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红色经典正在成为“新主流大片”。
“主旋律作品”的概念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过去了30多年,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极大的丰富和拓展。虽然屡有佳作出现,但相当多的主旋律作品还是未能摆脱刻板的说教和脸谱化的人物塑造,收视率和票房都不占优势。这一情况的明显改观,我觉得就出现在最近几年,主要的标志是主旋律作品数量的提升;市场和口碑的双丰收,《流浪地球》《战狼》《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都是叫好又叫座的代表。而今年之所以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在于另外一个新突破——赢得了众多年轻观众的欢迎,电视剧《山海情》《觉醒年代》的豆瓣高分,就是靠年轻观众抬升上去的。
这一突破是如何实现的,汇总一些创作者的经验谈。中国电影集团副董事长傅若清:“从小人物的角度切入,用艺术化的手法还原历史事件。”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王健儿:“主旋律作品只有贴近当代年轻人的思想和价值观,才能引起共鸣”。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不仅全景再现史实,也从年轻人的角度把历史人物的理想、青春、梦想展现出来。”总结起来,还是那句老话:实现思想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曾经采访过一位辽宁的青年评论家,她的观点很有启发性。她认为,主旋律影视作品近几年的成功在于类型化的探索。“主旋律”是针对作品的内容而言的,反映革命历史,反映时代发展,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本身不是类型。如果是一部谍战剧,就要按照谍战剧所需要的要素来创作,营造紧张的气氛,在精练、烧脑的解密过程中实现对信仰主题的升华表达,《风筝》《伪装者》包括今年的《叛逆者》都是如此;如果是人物传记题材,就要从有史以来最好的传记题材作品中吸取养料,真实还原史实,生动再现细节,对人物的心理有深入分析和精准表达。同时还可以探索类型的丰富与跨界,比如《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把电影拍成几个片断的合集,就是融合和跨界的成功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