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辽宁的故事

【穿越历史的感动】潜心制药静且娴 甘将韶华献中华

2021年06月22日10:06  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
 

故事主人公:安静娴,中国化学制药企业第一位工程院院士,著名化学制药专家。曾任东北制药总厂技术员、工程师、磺胺分厂副厂长、研究所副所长。

安静娴

安静娴,曾经是东北制药的灵魂人物:她是我国头孢菌素系列产品的研发者;她的学术成果始终处于业内前沿、高峰,却从不著书立说;她研发的药品救人无数;她终身未婚,过着极简生活。

化学药品研发并不是安静娴最初的主攻方向,她最初理想是当一名医生;东药,也非安静娴心仪目标地,她原本想留在北京的研究所,做纯学术研究。

1929年的大连,位于寺儿沟的一安姓大户人家出生了一个小女孩。起初父母给女儿取名叫安馥芳,是希望这个女孩的人生永远像花儿一样馥郁芬芳。安家家境殷实,又因为家族中出了很多太学生、贡生,整个家族对教育很是重视,开明的父亲还给女儿请了家庭教师,安静娴这个名字,就是她的启蒙老师给改的。

安静娴所处年代,女孩子能从小学一直上到大学并非易事,安静娴虽然完整而系统地接受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教育,其过程却艰辛无比。

和师承梁思成、一生致力田野考古的哥哥不同,安静娴从小痴迷数理化,这也让她在刚刚有懵懂志向时,将自己未来职业指向医生。做医生的念头,伴随她升入高中,用安静娴自己的话说,“我最早的时候是想学医的,等我到高中时候,还是在为学医作准备。”

高中二年级,一次偶然外出买药看见的事情,让安静娴重新考虑自己的专业选择。

安静娴的高中是在北京上的,当时北京还没有解放。一天,她去西单附近大药房买药,结果看见所陈列的药都是进口药。不仅如此,即便对家境殷实的安静娴来说,药价也十分昂贵,更别提普通百姓了。

药房所见给安静娴的感受很不好,她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成为医生以后,给病人看病开出药方,但药是国外进口的,老百姓吃不起,怎么办?

是否还坚持学医,让她很是纠结。

安静娴所处环境让她可以接触到很多有学识、有见地的人,用现在的话讲,她决定先在自己圈子里探究探究。一番下来,她发现无论是自己相熟的,还是朋友的朋友,圈中当时有为数不少的医生,却没有一个是搞药的。

她得出了一个结论,没有国产的药,即使知道病因也没办法医治,很多中国老百姓将因看不起病而等死。这个结论,让安静娴作了一个决定,“我放弃了当医生的初衷,立志学药,并决定报考北京大学。”

1947年9月,安静娴如愿考取了北京大学药学系。

5年之后,23岁的安静娴进入东北制药总厂。从那一年开始,东药厂区到职工宿舍的两点一线间,一个清丽的女子永远在相同时间出现在人们视线里;日落日出间,厂区在变大,女子头上的青丝,由墨色到灰白直至满头银发,她依旧在相同时间出现在职工宿舍到东药厂区的路上,她就是安静娴。

23岁进入东药,79岁停止工作,安静娴一生未曾离开工厂和生产线。

56个春秋,她身边景象不断变化,心中梦想依旧灿烂。与梦想相随的是,从最初磺胺嘧啶新工艺路线,到抗疟新药脑疟佳的研发成功;从头孢菌素系列产品到全合成黄连素及新药长春西汀,不断填补着国内空白,她的一生,乐在药中。

在东北制药,“安静娴”这个名字被几代人知晓,可人们都习惯地称呼她“安工”,一直如此传承。从领导到普通职工,从她的学生到科研团队,“安工”,一声呼唤,饱含了尊敬,也带着不同的崇拜。

进入制药企业偏离了安静娴自己最初的职业规划,“我挺想去科研单位的,去做纯科研研究。”

因为这个想法,安静娴想在实习结束后便离开。多年后安静娴提及这段插曲笑道,“起码有半年,我还老在那想,要是有机会我想走了。”

“工厂里整年到头就生产几个品种,同样品种转来转去,我觉得没意思。”安静娴不愿留下的原因并不复杂。

一个工人由于生产线发生爆炸而意外死亡,让安静娴留在东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缺医少药。东药生产的药品中有一个化学名叫磺胺嘧啶的产品,是当时治疗一般感染的广谱抗菌药,也是脑炎的首选药,供不应求。

生产线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已经算是很先进了,但因技术所限,当时的工艺路线反应周期长、原料消耗多、污染严重,技术本身存在安全隐患,动不动就爆了。车间的一个工人因为岗位爆炸意外死亡,这件事对安静娴触动很大。

安静娴觉得自己所学是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的,比如老旧的生产路线是可以改进的,以此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这个想法不仅让安静娴留了下来,磺胺嘧啶合成新路线的研发也成了她的第一个研发成果。

无数实验之后,安静娴率先在国内研究合成磺胺嘧啶工艺新路线,工人生产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那一年她刚过而立之年。

一般情况下,药品都会有一个化学学名,但对老百姓来说药品化学名是很艰涩难懂的。不过也有例外,这就是头孢,老百姓对这两个字很熟悉。

百姓熟知,一方面源于它是广谱抗菌药物,用途广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头孢第三代是我们自己研发的,填补了国际与国内的空白,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用药便利。

填补空白的人,就是被誉为“中国头孢第一人”的安静娴。

今天我们看见的一粒小药片、一粒小胶囊、一支针剂,融入了安静娴多少心血也许只有当事者才最清楚,我们所知的是,开始头孢菌素系列产品研发时,安静娴已是半百之人了。头孢系列产品中的第一个品种,从论证到向生产过渡历时4年。随后其他4个产品的研发以及对已成型产品的不断改进,贯穿了安静娴整个甲子岁月。

头孢系列研发当时分歧很大,主流意见是即使我们自己搞替代进口产品,也要从第一代搞起,可以借鉴。当时国外头孢菌素已经上市十多年了,经历了第一代、第二代。

安静娴不同意,“我们不搞一代,也不搞二代,直接搞三代,这样的话我们搞起来就跟上世界的步伐了。”

1997年,安静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化学制药企业唯一女院士,那一年她68岁,年近古稀。

短发与眼镜,这样的形象成了安静娴的固定标志。几十年没换过发型,永远是齐耳短发,永远是那身款式不变的衣服,鼻梁上永远挂着那副厚厚的老式眼镜,身上透露着老知识分子的浓浓气息……

她拮据?当然不,她有着高工工资,虽然她从不领每月13000元的院士补贴;她不通时尚?家中开过绸缎庄,想必她对衣料的考究不会陌生。有人说她不懂生活,但就是这位不懂生活的人,精通五门外语,在她满是专业书籍的房间,那本法文的《红与黑》就在她的枕边;这位不懂生活的人,缓解助手紧张情绪的方法是为大家随手勾勒出漫画;这位不懂生活的人,79岁离开自己岗位时,没带走一个证书、一个奖状、一页手稿…… 

(责编:孝媛、汤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