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正在接种疫苗。 李浩摄
凌晨两点半,沈阳市沈北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吴宁关上办公室的门,驱车赶回24公里外的家……
5月25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中国医科大学新冠疫苗接种方舱,包括准医生、教职员工和外围工作人员在内,前后共有近9000人在这里接种疫苗。这里,也是像吴宁一样的疾控人的“战场”之一,他们绞尽脑汁完善疫苗接种流程,仅一款“提速神器”就将每名接种人员的审核、接种时间减少了近一半。
定点定时定区分流接种
单向入口和出口,为行动不便的学生提供特殊通道,配备医护人员应对紧急情况……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平说:“我们接种的范围很广,不仅是医大的学生、教职员工,还包括校内商铺的工作人员和各个服务单位的所有人员。今天是第四批补种,前三批共接种6202人,今天补种2640人,一共接种近9000人。”
王平介绍:“在接种安排上,我们一是定点,选择体育馆这样宽敞的地方,保证空气流动,减少人群聚集。二是定时,利用App安排接种时间。三是定区,在区域内按照流程分为等待区、接种区、留观区,按照接种速度安排各区人员。”
“提速神器”装备接种台
此次执行接种任务的是辽建集团沈煤医院,方舱共有10个接种台,在接种台上,记者发现了一款“提速神器”。沈北新区疾控中心副主任唐岩介绍说:“我们在全市率先购进了50套流动接种‘三宝’,即移动接种平板、扫码墩、电子签核系统,大大提高了接种效率。”
有了“提速神器”,由于提前建卡环节已经把接种人员的信息输入系统,接种人员只需在系统上扫描指纹、面部识别,就能免去填表、签字等环节。“原来一个台一天能接种150-250人,现在接种250-350人,大大提高了接种效率,让市民少等待。”吴宁说。
特写 孩子每天抱着妈妈的睡衣不撒手
一个又一个电话,随时解决现场问题,在中国医科大学接种方舱,41岁的吴宁每天都很忙碌。16年来,作为军嫂的她经历过“甲型流感”疫情的考验,处理过多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新冠肺炎防控战役中毫不畏惧,冲锋在前。“我们常常每天早上七点多到接种点,一直待到晚上八点多接种结束。这还不算完工,我们还要核对接种信息,安排下次的接种时间。我和5名同事常常干到凌晨两三点。”吴宁说。
为了工作,她无暇顾及两个孩子。“我爱人在北京工作,疫情发生后,我这里也开始忙了,常常是9岁的哥哥帮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弟弟。”说起孩子,吴宁潸然泪下。老大上网课她没时间看管,老二上幼儿园她不能按时接送,孩子病了她无暇照顾;晚上回家晚,孩子见不到妈妈,每天抱着妈妈的睡衣不撒手,再困也要等妈妈回家。“5月27日是小儿子的生日,可是那一天我也得工作,因为我知道,我们疾控人就是如此,在疫情来临的时候,我们就是一道防火墙,而这道防火墙中,有我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