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食品从"角落"到"前台" 后浪越来越务实了

刘洋

2021年05月21日08:02  来源:沈阳日报
 
原标题:从“角落”到“前台”后浪越来越务实了

家住沈阳南站附近的陶大宇自打“五一”假期去了一趟浑南区某家以销售临期食品著称的网红折买仓,一直念念不忘——

“超市里全是人,一车一车地往外推吃的喝的,听说有不少是从抚顺、本溪开车过来的。想要找个购物车,得自己到大门口‘抢’。一大瓶正常卖50多元的进口果汁,还有10天到期,才卖9块9。8月份到期的德国进口啤酒,一罐3块多,大伙儿一箱一箱地买……”

陶大宇的购物车里塞满了饮料、啤酒、饼干、面包片、咖啡和红酒,结账时才花了不到100元。

临期食品,是指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

这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为了减少浪费,部分大型超市专门设置了“临期食品专柜”,或者以“买一赠一”的捆绑形式出售快要到期的食品。

如今,临期商品正在从大型超市的“角落”走到了“台前”,沈城甚至出现了多家以销售临期商品为主的超市和折扣店。而支撑这一转变的,是消费主体的变化:临期商品的主要购买者已从对价格敏感度较高的中老年顾客群体,逐渐转变为既追求生活品质、又注重性价比的年轻人群。

1

那些购买临期食品的年轻人

5月10日晚8点多,青年大街沿线某商场负一层的大型生鲜超市,记者遇到了站在寿司柜台前刷手机的乔乔,她不时扫一下柜台中的寿司和正在挑选的顾客。没过多一会儿,就在售货员喊出“寿司全场七折”那句话的一刹那,乔乔迅速、准确地从冷藏柜中拿起一盒三文鱼寿司,支付时只花了23元。

来到旁边的就餐区,乔乔把餐盒放到桌子上,慢悠悠地吃了起来。十几分钟后,她起身收拾好餐盒,并没有着急离开,而是又走到不远处的熟食柜台前。“八点半了,该特价了吧,来只藤椒烤鸡。”乔乔对售货员说。“好嘞,21.9元,便宜了8元。”除了烤鸡,售货员热情地附赠了乔乔一枝鲜花。

这只是90后女孩乔乔的一个平凡的工作日夜晚。

每次加班有些晚的时候,她就会到这家生鲜超市解决当天的晚餐和第二天的早餐。“8点之后,这里就是另外一个世界了。当天没有卖完的现做熟食折扣力度非常大。附近不少上班族都掌握规律了,有些东西还很抢手,要看运气的。”乔乔告诉记者。

距离乔乔工作单位4站地铁之外,孙先生把临期食品超市开在了出站口处。

记者去采访时,正是晚高峰时间,孙先生和一名店员忙得不亦乐乎。

这是一个开放式超市,各类食品堆满了货架和地面,醒目处标着“进口食品一到三折”的字样,七八个年轻人拎着大大的红色购物筐在挑选。还有一个月到期的进口方便面,一箱才卖30多元。

“附近都是写字楼,开在地铁口就是看准了这里上下班的年轻白领多,购买力强。”孙先生说,小店开了不到一年,一个月十几万元营业额轻轻松松。

陶大宇的经历,印证了孙先生的经营定位。

“我去的那家浑南折买仓,前来购物的基本都是年轻人。现场我还扫码加入了顾客群,几百人的群,群主每天晒晒新上的商品,大家在里面不停地问东问西。”

2

那些越来越火的临期食品店

网红博主“沈阳吃货”这几天突然发现,浑南奥体中心附近新开了一家全国连锁品牌仓储超市,逛完一圈发现,其中不少商品都是临期的,而价格同样是“打骨折”级别的,“‘分手快乐水’才1.5元一瓶,便宜哭了。”

“用‘遍地开花’四个字来形容可能是有点夸张了,但现在的形势就是大家都看好这一行,纷纷加入了进来。”临期食品超市负责人孙先生这样说。临期食品销售已经从最初的大型超市设立的专柜升级为专门的卖场和超市,沈北新区和浑南区都有新开的大型临期超市,面积几千平方米,在地铁站、商圈和大型居住区里以进口食品、折扣店为卖点的小超市,其实都是形式差不多的临期食品店。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沈城市场上开出的临期食品店,不管是大型卖场还是小型超市,主打都是“进口食品”“全球食品”,其中也包含一定比例的国产食品。《2020年中国进口食品行业报告》指出,中国食品进口金额高达908.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902.2亿元),同比增长23.4%,为2015年以来连续第五年持续高速增长。但由于采购、物流运输、报关查验所需时间较长,一旦过程中有所延误,许多进口食品在还未进入市场之前,就已经接近临期。

进货渠道是临期食品店店主讳莫如深的话题。“不能讲,讲完了我还咋做生意,你自己多走走多看看吧。”记者采访一位沈城临期食品店店主时,正好遇到一位前来“取经”的女士,软磨硬泡之下也没能打听着进货渠道。

沈城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出于库存压力和各方面成本的考虑,商超在采购时通常会拒绝接收保质期超过2/3的国产食品和保质期过半的进口食品。同时,商超还会产生大量卖不完的尾货退至厂家和代理商。而厂家和代理商为了止损,往往以非常低的价格来处理这些食品。

在《创业中国人》节目中,“临期捕手”创始人陈杰就曾提到,苏宁一个供应商有200多万元的食品库存快要到期了,找到他通过直播的方式处理掉,扣除佣金、服务费之后,这批食品以2折左右的价格在半个小时内销售一空。

3

吃临期食品安全么?

“我总买的一款泰国进口的藜麦麸皮饮,天猫超市卖119元,临期食品店里才卖13.8元。保质期1年,离到期还有70天,有便宜的为什么不买?”职场白领李小双是临期食品店的拥趸,自从今年年初第一次接触临期食品后,就“欲罢不能”,不仅经常到沈阳的线下实体店购买,更是发掘了多个专门卖临期食品的网店。她选择临期食品的标准有三条:自己了解的品牌和产品,价格足够优惠,能够在到期前吃完。

但李小双的男朋友对她的这种行为却不是很赞同。

在他看来,临期就是要过期了,是容易吃出问题的,再便宜也不应该买。

实际上,临期食品并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标准。此前北京市工商局曾做过界定,标注保质期1年或更长的,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标注保质期6个月到不足1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20天;标注保质期90天到不足半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5天。

那么,临期食品到底是不是安全的?

“低卡博士”创始人、食品营养专家赵文越认为:“临期食品是可以吃的,因为临期食品还在保质期内。”他介绍,2011年5月13日卫生部发文对预包装食品的保质期做出过定义,就是带有包装的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也就是保质期。在保质期内,这个食品完全是可以食用的,并且也不会改变食物本身的味道和营养。

不过,“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赵文越说,挑选临期食品除了要关注保质期之外,还需要注意食品的贮存条件要求。比如一款食品,在-18℃下能保存12个月,但是不等于-8℃下也能保存这么长时间。一些冷藏食品不可能从生产到运输再到消费者手里这个全过程都是在冷藏条件下的,这样就会造成提前过期,最常见的就是熟食类的商品。因此,购买冷冻冷藏食品的时候,建议不要买临期的。但是糖果、蜂蜜等糖分很高的食品,可能放几年都不会有安全问题,因为微生物在其中很难繁殖。

沈阳市营养师协会李麒也持同样观点:“只要在保质期内,贮存条件符合要求就不用担心。”李麒说,自己也吃过临期食品,甚至是过期一两天的食品。她认为,判断食品能不能吃,除了参考其保质期外,还应该观察食品的色、香、味等是否发生了变化。“当然,这不是建议大家选择过期食品。”

4

面前是广阔的市场

豆瓣“我爱临期食品”小组已经有4万多名成员。

这个小组的口号是:“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临期食品可以买!临期食品不丢人!”

刚刚加入小组的沈阳白领刘女士说:“购买临期食品的行为,往小了说,能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生活成本,提高自己的幸福感;往大了说,是厉行节约、杜绝浪费。但既然‘临期食品不丢人’这句话被当做口号提了出来,其实大家就可以想像到,买临期食品是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力的。”在网店、大卖场其实还好,因为大家的消费观念差不多,不会被另眼看待,如果是在超市里的临期柜台挑选食品,可能就会有一些异样目光投过来。

由于临期食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属于在食品流通环节中的“剩余品”,在部分消费者看来,临期食品就是“低质量产品”。调研数据显示,仍有超过60%的消费者对临期食品带有一定的负面印象。

记者采访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沈城几乎所有线下商家都不约而同地规避了“临期”的概念,巧妙地打出“折扣店”的招牌。同时,在临期食品中混杂经营部分正期食品,或者是不具备知名度的小型厂家的食品。对此,李麒介绍,市场上并没有针对临期食品的特别监管,经营者如何守住经营底线,消费者如何在购买环节避免“踩雷”,都是值得探讨和注意的问题。

从行业整体发展趋势上来看,分析人士认为,国家在反食品浪费领域的政策导向,将促进临期食品行业的发展,临期食品的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也会突破300亿元。2020年虽然有超过45%的消费者表示在未来依然不会购买临期食品,但有超过一半的消费者认为未来会出于各种原因而购买临期食品。“随着新技术的融入,临期食品已经逐渐摆脱了原本的低端形象,也有越来越多相关机构利用临期食品进行慈善活动,因此可以预计,在未来临期食品将为更多消费者所接受。”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

就在5月14日下午,面对不断有人提出的加盟合作要求,沈阳一家大型临期食品超市公布合作条件:场地面积2000平方米、停车位200个……

很显然,临期食品已从“角落”里走了出来,面前是更广阔的市场。

临期食品店中进口食品的保质期大多还有半年左右,进货价通常为市场价格的10%-30%,出售价为市场价格的30%-50%。不过由于进口食品的溢价偏高,即便看起来折扣很低,仍有较大盈利空间,加上受消费升级影响,年轻消费者对进口食品的喜好度不断提升,所以进口食品成了“香饽饽”。

(责编:孝媛、汤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