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路上的我们| 传承“铁人”精神,再谱育人新篇

2021年04月11日09:47  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
 

1952年1月,随着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实施,石化产业蓬勃发展,以培养技术工人为己任的学院前身——“锦州合成燃料厂技工学校”应运而生。伴随着国家石化产业恢复、转变、崛起各个阶段,学院先后兴办过技工、中专、专科,成为石油工业部重点技工学校、全国重点中专学校,全国骨干高职院校。70年间,一迁校址,六次并校,十五次易名,5万余名毕业生奋战在全国石化行业。据不完全统计,仅50、60年代,毕业生就业于全国158家石化企业,成为新中国石化行业的奠基者。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回望近70年的发展历程,学院先后历经中央燃料化学工业部、东北石油管理局、石油工业部、辽宁省石油化工局管理。行业办学的根基,赋予了学院独一无二的基因。依托石化、服务石化、奉献石化,是学院几十年始终不变的初心,“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更是学院砥砺奋进的力量源泉。

60年代,历经40年代战乱期和50年代恢复期,石化行业迎来了发展期。1960年,大庆石油大会战开始。学院60%毕业生奔赴“战场”,投身会战,他们在总厂厂长、工程师、技师等不同岗位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为改变中国石油工业面貌、一举甩掉中国贫油落后帽子作出了积极贡献。其中,1963届毕业生汪兆华,创造了“摸、查、听、比、看”五字操作法,在全国石化行业广泛推广并沿用至今,与铁人王进喜一起被评为“大庆石油会战劳动英雄”、“大庆石油会战五好红旗标兵”、“石油部标兵”。

1966年,我国第一块合成顺丁橡胶在锦州石油六厂问世,填补了中国工业史上的空白。当时,学院毕业生有30余人参与研发与生产,成为这一历史性成果的创造者和见证者。其中毕业生徐国毅时任顺丁橡胶车间第一书记。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70年代,石化行业不断发展。辽宁省盘锦地区开始兴建石化企业。学院80%毕业生来到盘锦,在荒郊野地中一锹一镐,开始厂房建设,肩扛手抬完成设备安装……

80年代,随着国家石化行业迅速崛起,学院毕业生再度成为石化企业主力军。其中,1985届毕业生张继明,历任中国神华煤制油有限公司总经济师、董事、总裁等职务。2008年,他指导的世界首套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装置一次投煤并顺利打通全流程,在连续稳定运转303小时后按计划停车,标志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首个掌握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关键技术的国家。在2010年,他获得世界唯一煤制油大奖。

90年代,石化行业进入改革发展期。学院毕业生以埋头苦干的“铁人”精神谱写奋斗华章。其中,1991届毕业生许立新,同队友们努力建设国内最好的催化装置,保证效益最大化。

进入21世纪,学院紧紧围绕东北振兴战略,对接产业需求,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批毕业生成为现代生产技术的引领者。其中,2014届毕业生曹宽研制出的“偏角函数找正法”,将机泵找正精确度提高到正负0.01毫米,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责编:王斯文、汤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