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路上的我们|沈农人永不停步、不断前进的精神丰碑

2021年04月07日19:41  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
 

沈阳农业大学供图

在沈阳农业大学校园的中心花园内,矗立着一尊以洁白花岗岩为底座的全身铜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学人双手拄持手杖,昂首作思索状。这就是学校创始人张克威的风采。这座铜像是建校35周年时,沈农校友以捐资的形式筹资为他塑立的。

张克威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著名的农业科学家、农业教育家,沈阳农业大学(原沈阳农学院)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

老院长张克威,1921年留学美国,1926年毕业于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通用农学专业,1929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畜产品加工制造学院。

1931年中旬,张克威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夙愿,放弃了在美国工作的机会和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乘远洋客轮踏上归国的旅途。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克威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爱国运动中。1936年经李向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沈阳农业大学供图

1938年初,张克威在秘密去往延安的途中不幸受伤,由于伤情严重,党组织安排国际友人白求恩大夫为其手术治疗。

1940年,张克威任129师政治部生产部长。1942年,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张克威通过引种美国良种,取得大丰收,使部队装备和战斗力得到提高,被边区政府评为劳动模范。

据当时估算,仅推广金皇后玉米一项即为晋冀鲁豫抗日民主根据地增产粮食25%—30%。这项高产作物品种引进和推广的成功,对晋冀鲁豫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对部队完成部分粮食自给任务,帮助根据地军民度过难关,坚持抗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为了解决困扰当地群众的缺水问题,1943年,由张克威进行勘察,作出规划,生产部组织军民施工在漳河上游温村至王堡村之间开凿山洞,引水上山,修筑30华里漳南大渠。水渠全流域旱地变水田3500亩,生产和科学试验条件大变样。为了纪念修建者,当地群众给水渠命名为“将军渠”。解放后,又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建延伸修成全国闻名的“红旗渠”。

张克威主持的129师生产部和太行山边区政府农林局既是领导全边区军民大生产的领导机关,又是农业科技试验、推广和文化教育中心,全面担负起根据地的生产、科研和教育任务。张克威不仅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军政领导干部,也成为根据地著名的农业科学家。

沈阳农业大学供图

1948年到1952年期间,张克威曾三度筹建沈阳农学院并兼任院长。1952年底,张克威经国务院任命为沈阳农学院专职院长,从此他把全部心血都用在了发展农业教育事业,培养青年一代为祖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上面。

沈阳农业大学供图

张克威深知办高等学校的关键和难点就是组织和建设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因此他抓住1952年院系调整的好时机,依靠组织力量和个人威信,南北奔走,求贤访能,延揽一批人才,为建立沈农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打下了基础。

沈阳农业大学供图

张克威在迎接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师生见面会上,概括地介绍了东北工农业生产及自然情况后说:要把沈阳农学院建设成为一所新型的农业大学关键是教师、仪器、设备,我们要请更多的专家、教授、国内名流。世间一切事情,人是最宝贵的,办学更是这样。

沈阳农业大学供图

建校之初,张克威就很注意用近代化的仪器设备、最先进的图书资料装备学校。他广开财源,注意节省行政和其他杂支,从各方面挤出钱来订购期刊、图书资料和精密仪器,以满足教学与科研需要。

沈阳农业大学供图

张克威不仅提出教师要进行科学研究,而且长期坚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躬身实践,做出表率。从1956年起,在张克威主持下开始利用苏联大白猪和本地其它品种猪杂交育种工作,先后选育出“沈白”猪和“沈花”猪。后者繁殖力较高,适应性强,生长发育快,杂交效益显著。

沈阳农业大学供图

张克威是一位把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人。他从赴美国留学到毅然回国,从投身抗战到成为抗日民主根据地农牧业及科研的创建人,从开拓东北地区农业教育科研工作到创办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农业大学,为我国农业高等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克威的光辉业绩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永远为沈农人所铭记,永远给后人以启迪。张克威的创业精神是一座激励沈农人永不停步、不断前进的精神丰碑!

(责编:王斯文、汤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