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er,全称是offer letter,通常指的是企业或学校发的表达自己录用或录取意愿的一封正式的信件。
春节过后即是春招,一年中人才流动、职场迁徙最为活跃的时段,也是企业造血、以适发展最为重视的人才选拔期。
开年以来,华晨宝马、沈鼓集团、三一重型、三生制药、东北制药等众多沈阳知名企业集体招才纳贤,且多为高薪、要职,瞄向中高端人才。
人才需求是本地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也折射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课题和升级活力。从中,敏锐的职场人或可读取本土行业发展方向,瞄准领域、精进实力,拿下更有分量的“金饭碗”,享受职业获得感。
对于正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精准施策做好“三篇大文章”的沈阳来说,下好人才这盘棋,关乎发展全局、比量产业高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打通其中关窍的是人才链。
特别是在解决急需紧缺人才缺口、吸引高层次人才上,沈阳如何递出“令出心动的offer”?
A 面向全国广撒“英雄帖”
3月1日,沈阳市铁西区首届紧缺人才“云聘”行动正式启动,共发布2488个岗位,涉及专业技术类、职能类、市场营销类等452种职位,面向全国广撒“英雄帖”。
此次发布招聘岗位需求的有55家企业,其中包括华晨宝马、沈鼓集团、三生制药、东北制药、三一重型等众多知名企业,涉及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铁西区域主导产业。
在招聘岗位设置上,以吸纳中高端专业人才为主。例如华晨宝马提供了网络安全工程师、资深软件架构师、IT产品经理等83个高端职位,东北制药提供了中药技术项目负责人、BD总监、总工程师、商务拓展等30多个重量级岗位。
在薪资方面也颇具吸引力。三一重型为机械工程师开出了月薪2万元的高薪,某药企甚至为研发和营销等岗位开出了10万元起跳的月薪。还有部分重要经营管理岗位采取年薪制或者“一人一议”,根据人才的成色定薪资,其中不乏年薪超百万元的岗位。
“名企+要职+高薪”的组合,迅速吸引了超高关注度,首日访问量即破万。据后台数据统计,有21%的浏览量来自北上广深等10余个省市,吸引了不少外地应聘者投递简历。截至3月11日,共收到9524份简历,既包含国内双一流大学、省内传统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也有具备工作经验、履历优秀的求职者。
梳理企业用人需求可见,大数据架构师、运维工程师、软件工程师、AI工程师、云计算工程师、研发工程师、工艺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等从事数字信息、研发设计、工程机械领域的各类专业技术“师”,用人需求量较大,平均月薪达万元以上。
特变电工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企业发展紧缺工艺、设计、研发等方面人才,正在对此次“云聘”行动接到的简历进行集中筛选,并开始对适岗人员进行视频面试。
“从用人需求上,可以看出沈阳传统企业正在加快进行转型升级,必然就要有相应的专业人才,否则很难推动转型。像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先进智造和新兴产业,更需要人才和技术作为强力支撑。”沈阳中关村项目相关负责人说。目前,该平台正在接引创新企业和项目落地,人才需求将更加强烈。
B “人才+产业”相互助跑
近年来,全国多地开打“抢人”“留人”大战,甚至呈现了从抢人才到抢人口的态势。其背后的逻辑,是人口在城市规模、层级、消费、产业等方面的影响作用,已无需赘述。
“人口是一个长期、复杂问题。对现阶段的沈阳来说,盯准产业做文章,精准对接、吸纳、培育人才,抢抓人才发展的先机,做好引才、留才、造才,是可以效施策的。做强了产业,汇聚了人才,自然会带动人口。”沈阳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教授、沈阳市生产力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赵奕说。
到2020年,沈阳已连续四年发布《沈阳市紧缺急需人才目录》,围绕重点产业、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发布未来两年对紧缺人才的需求,指导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人才引进、培养等工作,以促进人才开发与产业结构、岗位需求相匹配。
在2019-2010年的《目录》中,紧缺急需产业类别有10类,分别是先进装备制造和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汽车与轨道交通产业、航空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化工产业、金融商贸物流业、现代建筑业、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现代农业和教育管理法律业。《目录》也细化了职位类别、任职基本条件、参考年薪和紧缺程度等,通过反映人才动态需求,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高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各类求职人员等多个层面体现服务功能,精准吸纳急需紧缺人才,引导就业。
与此同时,沈阳全面实行《沈阳市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若干政策措施》,发布“人才新政24条”,实施高精尖人才集聚工程、海外优才汇智工程、紧缺急需人才和军民整合人才集聚培育工程、“盛京工匠”培养工程、大学生留沈倍增工程等等,并相应给予项目资助、企业补贴、奖励资金、零门槛落户等多档政策,在住房、个人所得税、配偶随迁、子女入学、医疗绿色通道等多方面完善人才配套服务。
C “按图索骥”也要“慧眼识珠”
“这些政策确实使我们企业在引进人才方面获益了。”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郭茂表示,“包括对引进的高端人才,三年工资总额应纳税额的15%由市财政补贴;包括对引进的博士学历员工,给予每月2000元的薪资补贴,已经连续发放了3年。企业留人更有底气。”
在采访中,企业也发出了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的建议声音。沈阳一家知名重点科研单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9年,单位引进了几位行业顶尖人才。在申报人才政策时,却因为没有一些国内人才评价体系评定的“头衔”,无法通过评审,也就享受不了相应待遇。
“在人才认定上,可以引入更加灵活和符合市场的评价标准。例如,有些城市则按照企业人才引进的薪资核定人才层次,给补贴政策。”这位负责人说,企业是精明的市场主体,为了经营得更好,愿意花高薪引进人才,必然是认可了人才的价值和其能带来更大的收益,应该认定为高级人才。
“头衔”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才能力和研究成果,便于识别人才,但也卡住了部分会念经的外来和尚。引进人才除了“按图索骥”,还要“慧眼识珠”。
记者还了解到,绝大多数企业引进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主要依靠专业猎头公司。“如果省市能建立更多渠道,宣传人才政策、吸引人才,会带来更好的效果。”一位企业负责人说。
据悉,沈阳也正在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精简申报程序、提高评审效率、细化服务配套,让人才政策实打实地发挥拴人留心的作用。
D 探索“柔性引才”新模式
从供需上看,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一定是稀缺资源。招引这部分人才,仅靠拼钱、拼政策,收效甚微。沈阳正在积极探索柔性引进人才新模式,破解人才引进困局。
“所谓柔性,是相对于以往的全职、落户等刚性条件而言的。”中德发展(沈阳)离岸创新服务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丁睿介绍,在引才引智上,打破地域、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等限制,以提供顾问指导、难题攻关、技术咨询、项目合作、候鸟服务等多种形式,为沈阳提供智力支持。
“总结起来,就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丁睿说。
建设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就是柔性引进人才的一种渠道。去年11月,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获批成为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这是中国科协批准设立的东北首家国家级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以沈阳为节点,利用中德产业园在德国、瑞典、日本、深圳已经建成的四个离岸创新平台,把搜索高端人才和项目的触角伸向国内外,对接当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了解最新技术和掌握技术的人才,并将信息汇总至沈阳。
平台在引才、造才上,已开始发挥作用。去年,该平台为一家沈阳企业成功对接引进了一位高分子化学材料专家,此前企业已苦寻了两年未果;在引进宝马配套商、德国莱诺斯项目时,输送了3位熟悉德语、英语并有工程师背景的沈阳本地人才,赴德国总部培训。
目前,平台建立了“海外预孵化,到岸代孵化”模式,将在国内外接触到的项目、技术和个人,接引回来后,由平台提供审批注册、办公空间、法律、财会、人力资源等一站式服务,人才和项目只需专注运营和发展。
E 吸引“人才候鸟”常驻沈阳
建设“候鸟型”人才工作站则是沈阳“柔性引才”的又一种形式。“候鸟型”人才,顾名思义,人才居住地在外,定期“飞”来本地开展工作。
沈阳市以专家工作站设站单位、科研机构(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为依托建设“候鸟型”人才工作站,开展“候鸟型”人才服务工作,吸引“候鸟型”人才常来沈阳、常留沈阳、常驻沈阳。2020年,已建成14家“候鸟型”人才工作站。
辽宁成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候鸟型人才工作站就是其中之一。国药中生集团首席科学家沈心亮、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金于兰作为进站专家,与企业合作进行四价鸡胚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甲型肝炎灭活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和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产业化项目。在两位专家的协助下,项目研发、技术攻关、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
于2019年11月建成的沈阳术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候鸟型人才工作站,联合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站专家合作研发咽拭子采样机器人。这个名叫“灵采”的机器人,在去年已经上岗服役,进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红区为新冠确诊患者采集生物样本,在发热门诊开展发热患者的筛查,有效避免采集过程中的交叉感染、保证样本采集的规范性。
这些定期飞来的“候鸟”,正在深度参与到沈阳基础科研项目、科技创新项目、重大攻关项目、关键领域“卡脖子”项目和博士后研究课题中来,助力沈阳引进高端人才及团队,促进高水平项目落地。打破知识和技术的藩篱,不仅让“候鸟”人才、专家有了更广阔的翱翔空间,也为沈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助力。
人才工程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既在“人”本身,例如强力落实政策、拓宽引才渠道、加强人才服务、提供发展空间;又在“人”之外,例如提升城市品质、优化营商环境、做强产业基础、凝聚城市精神。
把“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从纸面落到地面,让人才和城市、产业相得益彰,沈阳向人才传递的,必然是一份“令人心动的offer”。(记者 叶青/文 袁野/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