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课程开始互选 打破大学间的“围墙”还需几步

叶雨婷

2021年02月22日09:2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北大清华课程开始互选 打破大学间的“围墙”还需几步

今年年初,北大、清华互相开放本科课程的新闻一时间在网络上刷了屏。不少网友调侃道,如今终于不用再纠结上北大还是上清华的问题了。事实上,北清之间互相开放课程早在多年以前就有过相关探索,而此次互通课程,则是从2020年年初重启的,如今已稳定运行一年。

作为中国大学的排头兵,北大、清华这一举动无疑产生了不小的示范作用。而随着近年来不少高校开展资源共享、课程互通等方面的探索,大学之间的“围墙”不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牢不可破。有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这些措施,一方面盘活了多所大学现有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更多可能。

据了解,2021年春季学期,北大和清华互开课程合作再升级,共开放83门课程、695个名额。其中,北大将向清华本科生开放56门通识核心课,含396个名额;清华将向北大学子开放27门优质课程,含299个名额。

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傅绥燕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北大和清华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也有悠久的合作传统。据了解,两校的生命科学学院之间早已有开放互选课程的实践。2020年1月13日,北京大学教务部和清华大学教务处同时发布通告,宣布两校达成共识,在学校层面互相开放部分本科课程并互认学分。

傅绥燕表示,“在全校本科生范围内开放各类优质课程的互选,并互相认定学分,这确实是头一次,这将更加有利于两校教学资源的共享。”

对于两校的学生来说,隔壁校的“网红课”十分吸引人。

“我希望亲身体验两校不同的学习氛围与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梁同学在2020年秋季学期选择了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开设的“3D打印创意设计与制作”。从小对各类实验与操作非常感兴趣的他,希望能有机会在实验室中感受亲自设计、制作物品的快乐。

经历上学期的抢课失败,这学期,清华大学新雅书院的王天煜同学早早就守在了选课系统前,并顺利抢到了李猛老师的“哲学导论”课。按照新雅书院的培养计划,他已修过哲学的基础类课程,实际上并不需要这门课程的学分,但他还是愿意每周两次骑车往返北大,抢到前两排的位置,每节课记录3000余字的笔记,据他说,就是为了“学术追星”。

在开放课程的选择上,傅绥燕透露,两校根据各自的教学资源和优势,在不影响本校学生选课的基础上,初期选择了一些具有各自特色和优势的课程。“清华可能更多提供了一些工科课程,包含一些动手实践类课程,北大主要集中在人文、理学、社会科学等方面,包含一些非常受学生喜爱的通识课程。未来我们会在现有基础上渐进地扩大选课范围,稳步推进开放课程的数量和学生数。”

傅绥燕认为通过为学生提供更多本校以外的学习机会,学生们的眼界扩大了,学习的自主性更大了。

“一方面,我们鼓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学校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就需要增加各类优质课程供给。无论多么优秀的学校,教学资源必然是有限的。通过学校之间的课程共享,可以有效发掘现有教学资源的潜力,给学生的知识构建多了一些选择,多一些可能性。总体来说,我觉得这种方式是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很好补充。”傅绥燕说。

另一方面,傅绥燕表示,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气质,让学生在大学期间体验不同的大学传统,扩大他们的交友面,对学生的未来人生发展也很有好处。

如今,一些如北大、清华这样地理位置相近、办学水平相当的“CP高校”都开展了课程共享、学分互认等方面的举措。例如,华中科技大学与武汉大学在2011年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校每年互派本科生、研究生到对方学校学习,开放课程,互认学分。2019年,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5所河南高校校长签署校际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合作框架协议,在河南高校率先实行校际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本科生可进行跨校选课。

不久前,教育部在回复一则政协提案时指出,近年来,教育部出台多项政策积极推动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并逐步健全线上学分互认机制。下一步,教育部将以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实践为契机,引导高校逐步完善学分制,制订科学合理的学分互认制度和标准,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为学生选择学分创造条件。

通过这样的方式打破大学间的围墙有何意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表示,北大、清华这一举措实现了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有着很好的示范效应。

“我们要把‘隐形的围墙’推倒,这不是北大在培养人才,或是清华在培养人才,而是大家共同在给国家、给社会、给世界培养优秀人才。这种打开围墙的开放举措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战略意义。教学培养不应局限在一个学校,我们应该把这个门打开,共同来促进人才培养。”卢晓东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卢晓东表示,进一步打破大学间的“围墙”,推进高校间的学分互认是大趋势,但还需解决其中的“技术问题”。“推进学分互认,也要建立完善的学分核算机制。只有高校之间建立起严格的学分财务核算机制,才能让‘学分互认’走得深、走得远。”

(责编:孝媛、汤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