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刷一新的楼体,平坦整洁的路面,生机盎然的鲜花绿草。宽敞的休闲广场上,三三两两的老人享受着冬日暖阳,耳边不时传来孩子们欢快的笑声……
有着近30年历史的东港市碧海小区,居民每天幸福感满满。
“困扰小区多年的路面破损、下水不通、卫生脏乱等问题都解决了,太给力了!”80多岁的宋维民高兴地竖起大拇指。
碧海小区的今昔之变,是东港市加大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探索成果的直观体现。在实践中,东港市创新建立“一轴三联三进”工作机制,构建起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打通城市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实现小区治理水平和群众满意度的“双提升”。
一轴,即以市、街道、社区、居民小区四级联席会议为“轴心”的上下联通机制;三联,即以社区联建、小区联治、楼栋联管为切入点的“三个联合”区域联动机制;三进,即市级领导、市直部门、在职党员深入城市基层的“三方进入”协调助力机制。
建强“动力轴心” 实现区域统筹
11月5日,记者走进国际城小区,映入眼帘的是新建的党建活动广场,“我和我的祖国”几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广场旁的物业办公室门口,一块“国际城小区党支部”的牌子十分醒目。
近年来,东港市以抓城市基层组织体系建设为破局之招,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为基点,从机关、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中选聘“大工委”“大党委”兼职委员,增加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资源力量,构建起上下联动的四级组织体系,组建起117个小区党支部、382个楼栋党小组,基本覆盖全市的每个小区和每栋楼宇。
“通过构建四级组织体系,使党员群众推开门就能找到党组织,党组织的服务触角得到进一步延伸。”东港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夏立新说。
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东港市建立了市、街道、社区、小区四级党建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党组织这个纽带,把互不隶属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有机组织起来,形成工作联动体系。各级联席会议有效发挥市级“指挥部”、街道“操盘手”、社区“主攻手”、小区“好抓手”作用,搭起以上带下、以下促上,一贯到底、强劲有力的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动力主轴”。
截至目前,东港市社区以上层面联席会议已累计召开100余次,共商议解决党的建设、社区便民服务、老旧小区改造、道路维修等议题400余件。开展“三联三进”
强化为民服务
黄昏时分,东港市朝鲜族学校的操场上,一群老年人欢快地跳着舞。“以前我们都是在小区外的人行步道上跳,很不安全。社区协调相关单位,让我们能在小区旁的这个操场上跳舞,方便多了。”家住东兴园小区的杨素琴高兴地说。
“‘社区共建协同体’组建以后,社区能调动的资源比过去丰富了,为群众服务的手段也多起来。”东兴园社区书记战励感触颇深。
东港市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小区党支部和楼栋党小组为基本单位,突破体制壁垒,打破城市党建封闭运行模式,构建起以社区联合共建为引领、小区联合共治为主体、楼栋联合共管为补充的“三个联合”多元化党建工作架构,实现了对基层治理的“兜底覆盖”。创设“共建共治共管协同体”285个,累计为民办实事1300余件。
为解决城市基层治理中资源“倒金字塔式”问题,打破街道社区与驻街区单位“走读式”“援助式”共建状态,东港市采取“三方进入”方式,即市级领导带头进、市直部门牵头进、在职党员普遍进,推动各类资源、管理、服务下沉至基层,让基层组织开展工作有资源、有帮手、有底气。
如今,东港市共有93家市直部门和117个机关党支部参与同社区和小区的结对共建,实现了全市社区、小区的全覆盖。
实行“四单办结”
延伸工作触角
随着城市发展和城市中心下移,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自身力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区治理和服务群众需求。针对这一问题,东港市将网格化管理作为加强城市基层治理的有效抓手,建立了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红色网格”管理架构,选配总数达500多人的网格长(员)队伍,切实延伸了社区工作触角。
为了破解基层“看得见管不了”、部门“管得了看不见”的难题,东港市在网格化管理中实行以“网格分色提单、街社定责派单、部门高效办单、群众据效评单”为主要内容的“四单办结法”,切实解决了城市基层治理横不到边、纵不到底、责任交叉的突出问题。
“以前社区找职能部门办事,有的部门工作拖沓,甚至不作为,现在有了‘派单’权,社区工作好干多了!”翠园社区书记崔玉荣说。
东港市明确赋予社区、街道派单的权力,社区、街道只需根据问题轻重缓急程度对应黄、红两色填写“问题交办单”,再交由相关职能部门解决即可。职能部门则必须按照“黄单子限时办、红单子马上办”的原则及时进行处置。
通过“四单办结法”,东港市已解决楼盖漏雨、墙皮脱落、下水不通、电路老化、乱堆乱放、邻里纠纷等各类问题3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