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辽宁经济运行稳步回升

唐佳丽  董翰博

2020年10月25日07:23  来源:辽宁日报
 
原标题:前三季度,我省多项经济指标由负转正,经济运行稳步回升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0.3%、0.1%;

7月、8月、9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0.6%、3.3%、2.4%;

……

10月24日,辽宁经济“三季报”出炉。一组组由负转正的数字,表明我省经济积极因素不断增多,稳步回升态势持续显现。

尽管前三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降1.1%,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并未完全消逝、经济发展制约要素依然叠加的大背景下,与一季度、上半年相比,降幅分别收窄6.6个和2.8个百分点。

这个成绩来之不易,是全省上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结果,是全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的具体体现。

时趋岁末,辽宁经济正奋楫扬帆,逐浪向前。

必胜之志激发“战”的力量

今年,辽宁经济发展遭遇的困难很多。尤其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全省经济面临两线作战的难题,既要促发展又要防疫情,考验之重,不言而喻。

挑战当前,如何面对?无他,慨然应战。前三季度,全省人民努力危中寻机、化危为机,以复苏经济的确定性来对冲风险的不确定性。

从供给看,三次产业亮点纷呈。

调成色,一产稳。种植业产量增速提高,畜牧业增长向好,渔业增速由负转正,在我省发布的前三季度农业生产数据中,“增速提高”“产量增长”,成为各领域的关键词。

工业回升态势更加喜人。7月、8月、9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4.5%、4.8%、6.2%,带动前三季度累计增速由上半年的下降2.3%转为增长0.3%。重点企业表现突出,华晨宝马和鞍钢钢材产销量、恒力石化产值、东软集团及中蓝电子销售收入分别有较大幅度增长。9月,41个大类行业中,有30个行业保持增长,增长面为73.2%;在重点监测的68种工业产品中,有39种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增长面为57.4%。

服务业恢复速度加快,邮政、快递、电信业务总量分别以两位数以上幅度增长。文旅市场复苏强劲,国庆期间接待游客数、旅游收入分别恢复到去年同期的87%和75%。扩大内需,可圈可点。

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从上半年下降2.7%转为增长0.1%。透过数字可以看到,我省投资保量提质支撑点的进一步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拓展。

消费品市场的逐步恢复,折射出社会消费信心的增强。其中,以智能化为代表的新型消费表现尤为突出。9月,智能手机零售额增长79.3%,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增长45.6%。

加快恢复,还体现在财政收入降幅持续收窄、企业利润趋势向好、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等方面。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96元,由上半年下降0.2%转为增长0.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18元,增长7.8%,比上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金融、就业、物价基本稳定。截至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贷款、存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6.0%和8.4%。其中,7月至9月,新增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连续3个月当月增量超百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明显提升。9月末,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0%,稳定就业岗位377.8万个。此外,价格总水平持续平稳回落,CPI涨幅较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

政策之手托住“稳”的基础

“模块式”设计生产提升效率、核心零部件提前储备、生产工艺实现“全链条”……面对疫情冲击,作为全球唯一能够独立研发、设计、制造全部五大类盾构机的企业,辽宁三三工业有限公司凭借居安思危的风险意识,4月至今不断刷新生产纪录,主营业务收入同比逆势飘红。

三三工业风雨之中的履险若夷,成为我省经济运行回稳的鲜活注脚。而“稳”字背后的坚实支撑,则来自政策之手的有力托举。

——稳链条,宏观调控更加注重前瞻性。今年以来,我省研究制定了关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指导意见,分产业、分类别提出全省重点发展的25条产业链,以及各地区的主导产业链条和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全力推进“辽宁制造”向“辽宁智造”“辽宁创造”跨越。

——稳投资,政策支持更加注重精准性。今年,我省印发了《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力做好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推进工作的通知》《关于在严格防控疫情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做好项目推进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有序组织好各类企业复工复产,狠抓重大项目落地开工。组织谋划了2000余个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民生补短板项目,抓好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这一“两新一重”各项任务,与国开行辽宁省分行联合印发“促复产、稳投资、补短板”融资专项工作方案。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扶持之下,稳投资政策效能显现。前三季度,我省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3%,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1.7%,增速较上半年提高16.1个百分点。

——稳消费,顶层设计更加注重集成性。今年,我省谋划了以“全民乐购,约惠辽宁”为主题的20项系列活动,包括刺激汽车消费、扩大消费券发放范围、实施步行街改造提升、激活小店经济等,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出台了《关于促进夜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打造夜经济示范商业街、培育特色精品夜市、增加夜间旅游产品供给等11项主要任务,以更大力度推动我省夜间经济加快发展;制定实施了《关于丰富活跃文化和旅游市场的指导意见》,提出9项政策措施,包括推出系列惠民便民措施、激发文旅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旅游景区提质扩容等,为促进居民文化和旅游消费提供一份“大礼包”。

政策执行强化“落地感”,经济主体有更多获得感。我省及大连市在支持企业开拓市场、落实税费奖励、援企稳岗等方面推出的优惠政策,让大杨集团感受到阵阵暖意。作为一家员工近6000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国家减免企业社保费用,每个月就为大杨集团节省了300万元。

大杨集团总经理胡冬梅说,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下,他们一定能渡过难关,并在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找到新机遇。

寒风中的炭火最珍贵。我省打出政策“组合拳”、编织有效“安全网”,“胡冬梅们”信心十足。

变革之力激活“新”的动能

今年,从春节到“十一”双节,由于CT设备的需求剧增,东软医疗的很多员工都是在繁忙的加班中度过节日假期。

逆风之时,往往是那些优秀企业利用厚积薄发的优势,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的良机。结合全球疫情防控需求,东软医疗连续发布了七大系列9项新产品,其多年来坚持求新求变的内核精神,实际上也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考验的是智慧也是勇气,是能力也是精神。深挖近年来涌现出的新行业、新模式、新业态,是辽宁经济实现全面复苏、真正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关键。今年以来,全省各地正以动能之“新”提经济之“质”,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

以持续创新的干劲增强经济增长的后劲,做强发展动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以来,我省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专项行动,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34项,启动实施32项省科技重大专项和199项省重点研发计划。前三季度,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28.8%。截至9月末,全省累计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万家,引进高层次人才1128人。

以持续改革的确定性应对发展中的不确定,拓展增长空间——

今年以来,我省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改革持续深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再取消下放和规范省级行政职权1005项,“一网通办”率达到95%,实现项目全流程网上审批,从立项到开工审批时限不超过65个工作日,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聚才高地、兴业福地;深化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能源控股集团、水资源集团等5家省属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工作扎实推进。

以持续开放的坚定姿态保持合作发展的常态,创造更多机遇——

我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取得成效。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签约启动何氏眼科巴基斯坦眼健康合作项目;中日(大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开工建设。同时,招商引资成效也在逐步显现。今年7月以来,我省在广东成功举办大连太平湾合作创新区招商推介会,先后组织了与江苏对口经贸合作洽谈会及长三角、珠三角招商引资促进周活动,签约项目181个,总投资额2471亿元。据统计,前三季度全省实际到位国内资金4050亿元,同比增长7.6%;实际利用外资19.3亿美元,同比增长28.9%。

纵观当前我省经济运行情况,虽不免有回环曲折之形,但终不能改变大河东流的奔腾之势。只要我们矢志不渝、迎难而上,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必定能助推辽宁经济闯过各种难关、开辟新的天地、跃上新的台阶。

(责编:王斯文、孝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