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戏曲的根在老北市,回眸盛京戏曲的历史,从未离开过老北市。恰逢老北市盛装开市不久,10月23日,由沈阳市委宣传部、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指导,和平区委宣传部、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的2020盛京戏曲论坛在和平区老北市文盛园举行,来自全国、省、市文化界、戏曲界、历史界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祥云阁,开启盛京戏曲的寻根之旅,为其“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赋能。
戏曲文化不仅是地域文明的延伸和民众情感的慰藉,更是经济发展的体现。任何一个经济繁荣的时期,任何一个社会进步的阶段, 其中重要的一项检验指标就是看那个时代的文学艺术包括戏剧是否取得了同步的发展。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借由老北市开市提供的建筑形式和精神内涵的双重载体,“沈阳应该出好戏,也一定会出好戏。”
寻根 老北市是全国有名的“戏窝子”
此次论坛的主题为“寻根之旅”,盛京戏曲论坛秘书长郑永为说,盛京戏曲的发展历史离不开老北市:清代,北市场皇寺宗教文化祭祀庆典极有可能是沈阳最早的戏剧文化形态;到了民国时期,北市场是沈阳人的生活中心,评剧形成过程中重要的“奉天落子”就形成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后,北市场又是民族艺术的大本营,沈阳评剧院、沈阳曲艺团长期驻扎在这里。
原沈阳戏曲剧院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徐培成,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张志强等与会嘉宾纷纷回忆了北市场戏曲艺术的繁荣,中央大戏院、大观茶园、共益大舞台三大剧场全国闻名,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都曾到北市场演出,评剧四大名旦中的李金顺、刘红霞两位都是从北市场走出去的。“对于戏曲人来说,老北市不仅是有情感的地方,更是沈阳的文化符号。这里是戏窝子,是最出戏的地方。”文华导演奖获得者田敬阳说。
发展 让盛京戏曲焕发生机与活力
沈阳评剧院原院长陈莉萍直言:“沈阳戏曲文化的兴旺应该依托老北市。”有丰富戏曲积淀的北市场,可以让盛京戏曲持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共益剧场是沈阳戏剧历史发展中一个重要场所,老北市对共益剧场异址重建,位居西侧牌楼旁文盛园核心要位;南区文奉园里的大观茶园复原民国建筑风格,让历史鲜活重现;老北市三区还新建数个大小不等的戏台、舞台,再现北市场“十步一个戏台”的盛景。在与会专家看来,盛京戏曲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内核,都在老北市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对于沈阳戏曲文化发展的核心要务,张志强认为,“首先要有好剧目,有角儿,有活儿。舞台要恢复、剧目要筛选、演员要培养、演出要商业化和常态化,要从小剧场做起。”他认为,沈阳占有城市文化的高位势,体量大,观众多。张志强对戏曲文化没有市场的说法进行了反驳。他说,戏曲不是没有观众,观众在于培养,接触得多了,便爱上它了,“就像苏州评弹和上海昆曲,现在发展得很好。”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孙红侠说,在民国时期,沈阳为代表的东北戏曲非常有名,这与当时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因为没有钱是没有戏的。当下想要进一步发展盛京戏曲,应该出戏出人出效应,有了好剧本、好演员,效应自然就出来了。
转化 创造更多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的价值
10月23日晚,以沈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梅花奖获得者李静文领衔的静文戏苑为依托,《坐宫》《野猪林》《杜鹃山》等经典唱段和折子戏在老北市上演,名角儿、名活儿一票难求的景象再现老北市,更向世人展示老盛京戏曲流派的异彩纷呈。从10月18日开始,在老北市辽宁非遗体验馆展出的资深戏曲名家徐培成等研究者的戏曲人物画作品也吸引了大量辽沈地区戏曲爱好人士。
有舞台、有名角儿、有人气儿,老北市虽然开市不足一个月,但戏曲文化已经为人们带来了惊艳之美。可以说,戏曲艺术存在本身就体现了经济发展的程度,并且同步创造着经济与文化双叠加价值。如何更好地利用老北市这一载体,将戏曲文化转化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专家们纷纷献计献策。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原馆长井晓光等多位专家建议,在老北市兴建一处戏曲博物馆,把展览和展演结合在一起,把传统戏曲文化弘扬光大的同时,拓宽产学研发展路径,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杜一鸣
高级记者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