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人喜欢辽宁向往辽宁扎根辽宁

赵  静

2020年10月13日07:39  来源:辽宁日报
 
原标题:让更多人喜欢辽宁向往辽宁扎根辽宁

“一些政策很好,但希望申请程序能简单一点,落地更快一点。”“像我们这样的小微企业依旧融资难,没有固定资产很难拿到贷款。”采访中,创业者遇到的一些问题,反映出辽宁省营商环境建设还存在短板,与群众和市场主体的期待还有不小的差距。

在现实中,有时一个细节就决定了投资者的选择。一位在辽宁省做人工智能培训的创业者,带领团队在当地政府提供的创业大厦里工作。在企业蒸蒸日上的时候,这位创业者突然被告知,大厦电梯将于每天下午6点之后停运。“我们加班是常态,如果每天下午6点就下班走人,谈何创业?”在沟通无果的情况下,这位创业者选择向南方城市转移。

电梯服务,看似一个小问题,然而见微知著,市场主体就会据此作出选择。一句事不关己的推诿,甚至一个不屑一顾的眼神,都会让人才用脚投票。

过去,是人跟着产业走,生产资料在哪里,人才就集聚在哪里。在新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下,情况或已改变——人才往哪个地方走,技术、资本、项目就往哪个地方聚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都是人脑加电脑“二脑”的“带土移植”。进入产业跟人走的时代,打造宜居宜业的良好生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优化营商环境,其根本目的在于“筑巢引凤”。只有打造一个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场景,一个富有时代感、极具吸引力的生活场景,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到辽宁投资创业、工作生活,让更多人喜欢辽宁、向往辽宁、扎根辽宁。

要以生态环境好、宜居度高为目标,不断优化包括政治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创新生态在内的生态宜居环境。

事实证明,政治生态是保证一个地区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好不好,首先要看政治生态是不是清朗,政商关系是不是“亲”“清”。

采访中,有学者表示,持续加强政治生态建设,对辽宁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至关重要,必须以此为根本,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着力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树立正确的导向,进而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

打造依法行政、公开透明、服务高效的政务环境是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宜居环境也是优化营商环境。

“生态宜居是良好社会环境的另一种表达。”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思宁认为,一个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好不好,不是简单的气候条件问题,更能体现出这个地区是不是贯彻了绿色发展理念,是不是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走了国内几十个园区,最后选择辽宁锦州滨海新区,我们看中的不仅是这里的政策和配套,也是相中了这里宜居的环境。”辽宁龙宇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何健波告诉记者,企业去年4月来到锦州滨海新区投资,项目推进十分顺利,当地政府倾力打造水清岸绿滩净岛美的黄金海岸,十分有吸引力。目前企业团队已有70多人从常州迁移到锦州。

如何让各类人才在辽宁安心、安身、安业?涵养适宜人才成长的社会生态至关重要,这集中体现在一个地区教育、医疗、科技、文化、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上。

“只有从人才实际需求出发,才能提升服务的精准性。”在今年6月省政协举行的月度协商座谈会上,不少企业界委员表示,辽宁应着力满足人才对学习提高、事业发展以及生活品质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如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好事业发展平台,树立全社会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风尚等。

“我们需要真正叫得响的人才政策。”省营商环境建设局副局长祝国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些地区嘴上重视人才,却对人才真正的需求视而不见,好的政策也存在宣传不到位、申请繁复、落实时间长等问题。必须直面问题,换位思考,研究真正能吸引人才的好政策,努力让这些好政策看得见、摸得着、能落地。

决定成败的,往往就是细节。涵养良好创新生态,必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要进行制度创新,为创业者助力,更要在执行层面拿出更大的决心、细心和耐心。

“我们要尽一切可能免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帮助创业者在浑南区成就‘第一桶金’。”沈阳市浑南区副区长郑向东对此已有清晰的认识。目前,浑南区正优化生态空间布局,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同时落实“兴辽英才计划”“盛京人才”等人才政策,全面优化人才服务,围绕新兴产业引培紧缺人才、高精尖人才和海外人才。

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宜居宜业的生态建设不是一役之功。只有全省上下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全面发力、久久为功,才能让各类人才如鸟归林、如鱼得水,向辽宁集聚、在辽宁扎根。

(责编:孝媛、汤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