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市深挖近400年历史积淀 "文化+"凝人心聚人气

2020年10月07日07:32  来源:沈阳日报
 
原标题:深挖近400年历史积淀 “文化+”凝人心聚人气

  文盛园里,刘敬贤辽菜博物馆。

  文奉园里,老物件展。

  老北市开市一周,近百万人次“打卡”,不少人甚至二刷、三刷,包括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等在内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纷纷自发成为“代言人”,在朋友圈宣传推广,老北市国庆民欢景象还吸引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多个频道报道。

  有人到这里赏玩民俗,有人到网红拍照地留念,有人追寻记忆中的经典,有人为了重新认识沈阳城,还有人甚至说不出原因,沉浸在穿越的时空中,被一种莫名的力量吸引。

  历史文化是老北市的灵魂,只有文化具备凝聚人气、凝结人心的力量。探寻“老北市火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与老北市近400年文化积淀密不可分,而隐于老北市各处的博物馆、文物展、非遗展、艺术展等等,成为老北市历史与文化的有形载体,传承老北市文化内核的同时,更成为沈阳市的全新文化地标。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群

  10月5日13时,老北市西入口北侧的共益剧场观众爆满,由全国名票、沈阳北市场京剧团袁莉(饰演杨延辉)领衔主演、樊茹芳饰演铁镜公主、海峡两岸著名琴师胡连祝操琴的《四郎探母》折子戏《坐宫》一折,不时引发在场观众的热烈鼓掌叫好。沈阳北市场演艺协会会长赵宝义告诉记者,该协会几年来坚持艺术惠民常态化演出,每年公益演出达一百多场,但能够在老北市的共益剧场演出,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原来,共益剧场曾是北市场三大剧场之一,全国著名京剧演员言菊朋、杨宝森、张君秋、尚小云等都在北市剧场演过。东北著名京剧名角唐韵笙久站此处,在北市场红极一时。一座共益剧场,让京剧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老北市延续传承近百年。

  在老北市北区文盛园里,宋雨桂美术馆、刘敬贤辽菜博物馆、辽宁非遗博物馆、抚顺大官窑等建筑均有异曲同工之妙,历史文脉在博物馆这座时间凝固了的建筑里流淌数百年,重被唤醒,精神抖擞,供后人仰望,绽生机,续辉煌。

  南区文奉园里的宝贝更多。在三楼老沈阳博物馆,记者看到,从公元前300年沈阳建城开始,到改革开放时期,沈阳的历史脉络通过一万多件文物和老物件清晰地展现出来,刺绣《契丹人狩猎图》、鸳鸯形三彩壶、盛京老城门门钉、清王府冰箱、奉天驿四轮马车、东北易帜“国旗格纳函”……“这些文物就像一粒一粒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才能更加耀眼。”博物馆负责人说。

  除了老沈阳博物馆,老物件博物馆、蜡像馆、满绣坊(刺绣展)、手工珠宝展、旗袍绣品展等在南区文奉园里,历史和艺术遍地开花。

  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宝藏

  老北市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群落,给市民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宝藏。

  在建筑设计单位工作的宋毅专门研究历史建筑,假期的前5天,他已经去了3次老北市。“第一次去研究了老北市整体建筑风格,第二次去逛了南区文奉园一楼老物件博物馆,在里面找到很多民国时期资料,非常实用。后来听朋友介绍说三楼的老沈阳博物馆内容更丰富,就又跑了一趟,那里简直就是一部2000多年沈阳史,内容太丰富了。”宋毅说。

  老北市通过有形的建筑和文物所展现出来的宏大历史文化内涵,更在精神层面上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鸣。10月4日20时46分,沈阳市民朱先生在白天陪母亲到老北市游玩后,发了一条朋友圈:今天真被新生的老北市惊艳到了,充满着浓郁民国风的繁华老奉天,精彩呈现在我们面前,特别是晚上来,别提多有感觉了,喜欢这里的暖,这里的柔美,在我心里,老北市真可以跟北京南锣鼓巷、上海城隍庙、成都宽窄巷子、南京夫子庙相比美了……地方历史文化的深度发掘,是一个城市最大的财富与亮点。

  与此同时,这个长假,老北市已经成为了沈阳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来到这里对老沈阳一探究竟。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直播间》栏目中,一位操着山东口音的女士,因为一条微博推送,循迹到沈阳老北市,现场体验后赞不绝口。她告诉记者,虽然自己学习的是历史专业,但对沈阳的了解并不多,“走进老北市之后感觉这里就是一部鲜活立体的史书,越看越‘走心’,越读越‘上头’。”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10月1日10时,《九秋同庆——宋雨桂水墨艺术展》在老北市文盛园美术馆盛大开幕,与9月30日在北京开幕的《斯人未远去——宋雨桂艺术纪念展》同期举办,北派水墨艺术在京沈两地遥相呼应,比翼生辉。在文盛园广场展出的《塑境——雕塑艺术家联展》、文奉园三楼展出的《诗艺筑梦——当代艺术家联展》也同期开幕。节日期间人气爆棚的老北市,清文化、民国文化、民俗文化、市井文化等,与现代高雅艺术同时爆发出惊人的张力。

  文化是最有凝聚力的。“老北市通过一系列建筑这些有形的东西,把人吸引过来,再通过深挖历史文化,把人留了下来。”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胡玉海这样评价。

  通过向历史文化要能量,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是老北市正在走的一条“文化+”高品质发展路线。在沈阳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杨晓梅看来,关键的第一步已经成功了,“能聚来人气,自然就会带动产业的发展。”

  这个国庆长假,随着沈阳老北市“盛世上河图”徐徐展开的,还有一幅产业发展的盛大图景:紧紧围绕传承悠久历史、展示非遗文化,深耕地域特色,通过老业态、老字号、老品牌、老故事、老文物、老物件与时潮元素相契合,构建沈阳文化地标的同时,导入演艺剧场、品牌型文化项目、老字号饭店、特色民宿、酒文化等,提升沈阳的国际文化承载力和包容性,构建集旅游观光、聚会休闲、文化交流、吃住行游娱购等功能于一体的老北市“文博园”。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杜一鸣、高级记者 刘洋/文 主任记者 李浩/摄

(责编:王斯文、汤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