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云端”思政课反响报道7

高校思政课应摆脱“独角戏”形成“大合唱”

辽宁传媒学院副校长 夏敏

2020年04月21日14:27  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
 

编者按:4月20日14时,人民网联合中共辽宁省委教育工委、辽宁省教育厅共同推出辽宁高校大学生同上一堂“云端”思政课,120多万名辽宁高校大学生和各地网友在线观看。

这堂特殊的思政课以“讲战疫故事 铸强国使命”为主题,邀请五位支援湖北的辽宁医疗队队员,与同学们“屏对屏”交流。

这堂“云端”思政课在辽宁省内各高校中引发了热烈反响。从今日起,人民网辽宁频道将陆续刊发广大高校师生的思考和体会,与广大网友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高校各类专业课程思政(以下称课程思政)的发展既是顺应与思政课程结伴同行的时代要求,也是构建高校“全课程”育人体系的迫切需要。

解析高校“全课程”育人的内涵

高校“全课程”是指思政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统称。“全课程”育人就是将具有把思想教育融入思政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教育的全过程,以通识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隐性功效与思政课程的显性功效一道同向同行,从而共同构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全课程”育人的最终体现就是使所有课程都要体现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要肩负育人责任,知识传授和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同向同行的关系。“同向”是解决育人方向的一致性问题、文化认同的统一性问题;“同行”是解决步调一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问题。“同向”是“同行”的前提,“同行”是“同向”的目的。课程思政只有与思政课程保持“同向”,才能为“同行”创造条件,实现二者结伴同行。如果说思政课程让大学课堂变得有滋有味,那么课程思政则是打通了“全课程”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高校“全课程”育人的价值意蕴

高校“全课程”育人就是要突破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孤岛”,形成育人的“圈层效应”。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虽然思政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但是仅仅依靠思政课程是难以完成育人的使命。“全课程”育人将育人目标贯穿于课程教育的全过程,恰到好处的将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学科教育的内容,而且也让学科内容变得更加有深度,让学科教学最终回归到育人的本真目的,以此扭转思想政治理论课唱“独角戏”现状,形成“全课程”育人的“大合唱”,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推进“全课程”育人体系的意蕴所在。

高校学科教育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挖掘后会使课堂育人氛围更有温度。如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仁爱之心、理想信念、民族大义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诚实守信等,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行为体验与情感体验当中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濡化与涵化的融合。从学习过程来看,濡化是指深厚的文化传递和延续,涵化是指同一时空的文化输入和交融。前者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全过程的养成,后者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营造“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环境,而这只有通过挖掘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才能实现。

高校学科教育中蕴含着价值立场、道德精髓和政治观点,挖掘后会使课堂育人内容更有深度。这些价值立场、道德精髓和政治观点,为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了丰盈的思想政治资源。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故事讲清新时代思政理论,用新时代思政理论夯实学生理想信念。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价值元素,将人、物和事件背后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显性化,用新时代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予以呈现,在知识传播中凝聚思政价值,将二者协同和内在整合,实现育人的整体效应。

高校“全课程”育人体系的建立

高校“全课程”育人体系的建设思路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同频共振。从二者的衔接来看,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布于不同的课程,为此,必须进行统筹协调,促进理论知识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联通,使“全课程”育人体系一体化、层次化、精细化;从课程体系来看,立德树人工作需要全方位、全过程的文化熏陶和价值引导,高校需要把所有课程、所有专业、所有学科建成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形成“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四位一体的“全课程”育人的系统体系。同时需要搭建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多途径协调育人平台,使教学系统、学工系统一体化,将专业教师、思政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凝聚成“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共同体”。

高校“全课程”育人体系的保障

高校“全课程”育人体系建设需要配套的体制机制做保障。建立“四单列 、三建设、两清单”制度。“四单列”即职称评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类别,做到职称评审单列;教学改革设立课程思政专项,做到项目单列;各类竞赛和奖励设立课程思政专项组,做到竞赛奖励单列;“三建设”即着力建设一支优秀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一批优质在线课程思政金课,建设一个典型示范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两清单”即研制思政育人元素清单和专业育人案例清单,推动“全课程”育人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机制,搭建多种平台,将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联手,组建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全课程”育人教学团队,促进两者育人价值上的契合,实现跨课堂的联动,通过思政课程拉动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无缝对接。

高校“全课程”育人体系建设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高校评定职称要把课程思政作为评聘教师职务的硬性条件。建立课程思政监督评价体系,在课程思政的各个环节,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使“全课程”育人体系始终保持高效、良性的运行状态。

 

(责编:王斯文、孝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