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时间聚焦2020沈阳这些大事

2020年01月07日11:44  来源:沈阳日报
 
原标题:两会时间聚焦2020沈城这些大事

1月6日,沈阳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和政协沈阳市十五届三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十部门相关负责人围绕全市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热点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王庆海

今年,沈阳安排推进1600个亿元以上项目,比上年增加292个。今年沈阳要重点推进华晨宝马新工厂开工,加快推进恒大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轮毂电机、华晨雷诺整车等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万达国际医院完成主体工程,文旅城完成游乐设施建设,苏宁文创科技智慧小镇年底前开工等;围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一批重大空间置换项目,全力推进沈飞搬迁完成各项批复,沈海热电异地搬迁改造开工。

为加快建设160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沈阳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构建“一事一网一窗一次”政务服务模式,全面推行“清单制+告知承诺制”模式,审批时限压缩至50个工作日以内;强化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突出重大项目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继续加大土地攻坚力度,盘活存量土地,创新融资方式;同时,建设一批重点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进一步强化重点项目的基础设施配套;创新项目推进模式,推进“飞地经济”项目不少于300个,京沈产业合作项目320个,重点建设中心镇6个;发挥园区作用,把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的金字招牌“擦亮”;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积极协调解决“8+2”项目受阻问题,实行“红黄绿灯”管理。

安排1.77亿元改造中小学厕所

市教育局局长 闫凤霞

2020年,沈阳市中小学“厕所革命”将继续到底。

针对中小学厕所面积不足、蹲位数量不足且无法通过改建达标的244个厕所,按照“一校一策”原则,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进行新建;将新民、康平等8个区县的57个非卫生厕所改建为水冲厕所。对生均蹲位面积、蹲位数量不足且能通过改建达标的295个厕所进行改建;对设施不达标、设备不齐全的843个厕所进行更新提质,通过改造人工照明和洗手等设施,增加厕所隔断、门及手纸等方式,达到“四净三无两通一明” 标准(地面净、墙面净、厕位净、周边净,无溢流、无蚊蝇、无臭味,通水、通电,灯明)和有纸无味要求。

市教育费附加将安排1.77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公办中小学厕所改造,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市政府对区县(市)政府明后两年的绩效考评内容。

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2300家

市科技局局长 赵日刚

2020年围绕完善创新体系,沈阳市将采取一系列新举措,不断优化创新平台布局,积极跟进辽宁实验室建设,加快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建设,启动沈阳(浑南)科技城规划建设,强化“科创产融”主体功能,优化“文教医商”配套功能,发挥对辽沈和东北地区的辐射作用。力争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30家。持续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300家,瞪羚企业超过7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500家。

今年全市创新创业氛围将更为浓厚,将推进三好创新创业大街、锦联国家创新创业基地等区域和重点双创企业发展,创新“双创+楼宇经济”“双创+骨干企业”“双创+产业园区”等模式,开展100家双创载体提标升级行动。支持双创载体举办、承办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持续培育“盛菁汇”等双创活动品牌,发挥品牌效应。

推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力争全市转移转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900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300亿元。

引导企业实施100个重大技术改造项目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韩博

今年沈阳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工作目标是引导企业实施50个精益管理咨询项目、100个重大技术改造项目、100项重大技术产品规模化,推动建设70条数字化生产线、40个数字车间、40个智能工厂,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全市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提升至25%以上。打造完善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

培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今年将培育3家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30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针对产业发展,建设机器人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等,构建全方位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体系。

在服务工业企业方面,市工信局今年将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发展举办政策宣传、技术“义诊”等活动40场,开展精益管理培训38期。将“企业管家”服务范围扩大到330户企业,同时建立走访制度,每月最少实地走访一次包保企业,对企业问题快速反应、快速协调、快速通报反馈。

新建100个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市民政局局长 于久元

2020年,沈阳市将继续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今年年底前再新建100个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改造30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打造城市“一刻钟”养老服务圈。

开展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城乡低保、低保边缘户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中的失能失智老年人,每人每月提供30至45小时的免费居家养老服务。为80周岁以上老年人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中7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提供3小时的免费居家养老服务。今年计划在100个社区开展试点,成熟后逐步向全市推广。

启动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今年将为首批3000户符合条件的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

今年还将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支持优质社会力量参与,通过设施保障、财政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更多优质资源进入沈阳市养老服务市场。

今年目标新增10万就业人数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杨志宏

2019年,沈阳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各项指标都创下历史新高。可以用“一高一低”来概括:“一高”就是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9万,完成年度工作目标(10万人)的119%;“一低”就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4%,低于市政府年度控制目标(3.6%)0.66个百分点,特别是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实现重大突破,全年发放贷款1.88亿元,为2018年(6306万元)的3倍。

2020年,就业工作可以概括为“一”“二”“三”。“一”是盯住“一个目标”,就是政府工作报告将通过的10万新增就业人数目标;“二”是把握稳定岗位和扩大岗位两个关键点;“三”是突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三大重点群体。总之,通过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新努力,全力以赴确保全市就业局势持续稳定,紧紧守住这条民生底线。

推行“交房即交证”模式

市自然资源局局长 赵辉

2020年,市自然资源局将全面深入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便民化服务措施,深化“一事一网一窗一次”改革。4月底前将一般不动产登记事项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办结,9月底前实现商品房办证和二手房买卖同城通办。在 实施“互联网+综合服务”,在买卖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实现水、电、气、广电、通信等过(立)户业务与房屋转移登记联动办理;实施“互联网+自助服务”,在不动产办事大厅、银行网点等场所设置自助终端,6月底前推出自助打证、自助查询、手机缴费等便民措施;实施“互联网+线上服务”,实现抵押登记“不见面审批”,4月底前可在各银行网络终端办理房屋抵押注销。推行“交房即交证”模式。通过不动产登记审核程序前置,对经过规划验收、完成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的房地产项目,在房屋交付使用的同时,向购房者交付不动产权证书,打通不动产登记服务“最后一公里”。

解决15万个车位 新建14个“P+R”停车场

市城乡建设局局长 刘旭辉

2020年将加快推进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推动沈白客专、沈丹铁路机场段外迁项目开工建设;力争桃仙机场二跑道开工建设;全力推进沈飞局部搬迁。

继续推动地铁建设,形成地下交通体系,推动浑南大道、胜利大街等快速路主体完工;新建大堤路快速路等,使快速路系统更加完善。对二环内32条、120公里人行道路升级改造,使慢行系统得到有效提升。解决15万个停车泊位,新建大通湖站等14个“P+R”停车场,在主次干路涉及学校路段新增临时停车泊位5000个,增设500个共享单车停车点,形成静态交通体系。

全面开展排水防涝二期二批89项工程建设,治理84处积水点,提升我市城市防洪能力。新建扩建南污三期等7座污水厂,新建截污配套管线85公里,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2020年新增城市绿地3.9平方公里;实施6499户棚户区改造;完成63个老旧小区提质改造;完成200万平方米“暖房子”工程;整治265个电力弃管小区安全隐患等。

建设31个医养结合试点机构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 苏立明

沈阳市已在全国率先打造了“医养结合沈阳样本”。近年来沈阳市不断健全行政管理体系,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医养结合联盟,在全国市级卫生行政部门中成立了唯一的医养结合处,出台了政策、标准、规范,压实各级管理部门责任。完善服务体系,建设31个医养结合试点机构、2503张医养结合床位,可提供不同层面的专业医养结合服务,以满足失能、失智老人需求。全市197个医疗机构开通了老年人就医服务绿色通道,72个二级以上医院开设了老年病科或老年病门诊。

下一步,沈阳市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继续深入推进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建设,在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振兴进程中作出应有贡献。

15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

市营商环境建设局局长 段继阳

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在去年取消下放调整417项行政职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取消下放调整行政审批事项。

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总体审批时限控制在50个工作日以内。

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以数据共享为核心,完善企业开办链条,将印章刻制、银行开户等服务事项纳入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在线办理。深化“证照分离”改革,简化经营类许可事项的审批程序和申报材料,推进市场准入便利化,企业开办压缩到0.5个工作日以内。推动不动产登记相关手续网上联办,不动产登记压缩到3个工作日以内。

深化“一事一网一窗一次”改革,实行“一窗办”“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推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政务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年底前,15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达到100%,80%以上“全市通办”事项开通网上申报功能。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 王晓婷、张晓宁/文 李浩/摄

(责编:王斯文、汤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