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人民日報看遼寧

到鴨綠江畔,走訪我國萬裡海疆“北起點”、最大邊境城市丹東——

遼寧丹東:“友誼之江” 再繪新景

本報記者 王 遠 劉 融 周 輖 環球時報記者 胡雨薇
2025年09月23日07:4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橫跨鴨綠江的中朝友誼橋。
  劉海東攝

  在平壤“歡樂春節”活動中,非遺傳承人(左一)現場展示瓷雕。
  楊佳斌攝

  本報記者(左)在丹東國際商貿城採訪。
  李 洋攝

  制作打糕。
  吳 瓊攝

  圖片來源:遼寧省自然資源廳
  審圖號為遼S(2025)79號

  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下露河朝鮮族鄉三道河朝鮮族民俗村的小鼓舞表演。
  吳 瓊攝

  春日的丹東,錦江山山花爛漫。
  高 潮攝

  視頻報道請看人民日報國際微信公眾號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中國人民志願軍由此過江、與朝鮮人民並肩作戰,讓遼寧丹東市聞名遐邇。不過,丹東還有幾個鮮明特點或少為人知。

  這裡是中國最大邊境城市:在我國為數不多的市區緊鄰邊境線的地級市中,丹東人口規模與城區面積最大﹔這裡是萬裡海疆“北起點”:自位於丹東東港鴨綠江與黃海交界處的“江海分界”碑起,我國約1.8萬公裡海岸線蜿蜒南延,直至廣西防城港﹔鴨綠江上,兩國船隻自由來往,船上的人們見面都招手致意,讓人真切感受到“友誼之江”的獨特魅力……

  丹東隔鴨綠江與朝鮮新義州市相望。“友誼之江”連兩國,見証了中朝兩國人民結下的深厚友情,也見証了沿海、沿江、沿邊的“三沿城市”丹東,不斷深化雙方經貿和人文交流,讓深厚的傳統周邊友好情誼歷久彌新。

  傳統友好的情與誼——

  你教我跳朝鮮舞蹈,我教你跳中國民族舞

  始建於明成化五年(1469年)的虎山長城,位於丹東寬甸的虎山之巔,是明長城東端起點。登上山頂遠眺,鴨綠江碧波如練,對岸新義州的田疇農舍在薄霧中若隱若現。沿棧道下行至江岸,“一步跨”景觀躍然眼前——這裡的中朝邊界僅一溪之隔。

  明長城遺跡、“一步跨”等獨特景致,每年吸引各地游客來丹東,感受邊城風情。今年上半年,丹東全市累計接待游客2526.07萬人次,同比增長30.55%。來自北京的游客小李說:“丹東有厚重歷史、邊境風景,還有民族特色,值得細細品味。”

  丹東與朝鮮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古代,這裡是前往朝鮮半島的重要通道。新中國成立后,這裡是抗美援朝的戰略后方和出征地。登上丹東的英華山,抗美援朝紀念館裡,一件件展品、一個個場景,訴說著“中朝傳統友好”的深刻記憶。

  居住在丹東、今年92歲的劉吉惠老人,曾是一名志願軍文藝戰士。1951年,年僅十幾歲的她跨過鴨綠江,為戰士們表演節目、鼓舞士氣。一次她受了傷,醫療條件有限,志願軍便用臨時擔架把她送到朝鮮當地人家中養傷。“他們家裡也十分困難,但總是把好的東西先給我用。”她回憶道:“停戰后,我們與當地舞蹈演員互相學習交流,你教我跳朝鮮舞蹈,我教你跳中國民族舞,還將所學內容編排到各自的演出中。”

  邀請朝鮮國立民族藝術團演出、開設中朝民俗文化園、組織文藝團隊赴朝鮮參與“平壤歡樂春節”文化活動……丹東與朝鮮的友好交往賡續不斷。

  “在朝鮮,我的學生已經有千余人。”遼東學院教師黃麗曾3次到朝鮮,在平壤外國語大學擔任中文教師。她自豪地說,在平壤工作時,感受到學校對教學的重視,以及學生們求知若渴的學習熱情。“這些中文專業學生畢業后,成為發展中朝傳統友誼、促進中朝文化交流的生力軍。”

  江水兩岸的產與銷——

  朝鮮護膚品和化妝品暢銷,尤其是“春香”牌

  中朝友誼橋建成於1943年,原本稱為鴨綠江上橋,由近中國一側6孔吊弦橋梁和近朝鮮一側6孔平弦橋梁構成,總長940余米。1990年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40周年之際,丹東和朝鮮新義州兩市聯合將其命名為“中朝友誼橋”。如今,這條公路、鐵路並行的兩用橋,成為貿易的“大動脈”。

  走進丹東國際商貿城,工作人員鄒明月身穿朝鮮服飾介紹,這裡在售的朝鮮貨品有酒水茶飲、護膚品、洗發水,還有朝鮮藝術家創作的油畫、版畫,以及朝鮮明信片、紀念郵票等,“朝鮮商品銷量一直不錯,除了本地消費者,還有很多中外游客購買。”

  《春香傳》是朝鮮家喻戶曉、盡人皆知的文學作品,有“朝鮮民族的《紅樓夢》”之稱。在朝鮮,有一個以“春香”命名的化妝品品牌,記者在丹東發現,“春香”在這裡也是“網紅”產品。工作人員說,朝鮮的護膚品和化妝品是銷量最好的產品,尤其是深受朝鮮民眾喜愛的“春香”牌,有時還會供不應求。

  漫步丹東的歷史文化街區安東老街,二樓一間“高麗鋪”店裡,朝鮮產的開城高麗人參香皂擺在醒目位置。“這些進口香皂含有人參成分,銷量很好,是店裡熱門產品。”店員高大姐介紹。

  從“春香”牌護膚品到高麗人參香皂,這些深受喜愛的朝鮮商品,都來自朝鮮新義州化妝品廠。該化妝品廠是朝鮮首個化妝品生產基地,生產的化妝品有250多種,出口到很多國家。

  在香皂車間,記者看到身著藍色工作服的工人正有條不紊忙碌著。這裡從原料投入到最后成品包裝,已實現自動化流水線作業。目前新義州化妝品廠香皂年產量約6000噸,其中人參皂和透明香皂的海外訂單最多。這兩種香皂均以朝鮮開城高麗人參提取物為主要原料,廣受消費者好評。

  文化交流的音與畫——

  文化交融流淌在悠揚歌聲裡,也體現在雅俗共賞的美食和繪畫中

  初來丹東的游客,首先會對融合了本地特色的朝鮮族風味美食留下深刻印象:改良版的拌冷面、燒烤架上的大黃蜆……也有口味地道的,比如朝鮮族打糕、石鍋拌飯等,廣受歡迎。不少丹東朝鮮族民眾,有了展示特色手藝的機會,也成為促進文化融合的“使者”。

  安東老街“金珠打糕店”傳出富有節奏感的“咚咚”捶打聲和歡快有力的吆喝聲,不少中外游客駐足觀望。打糕是朝鮮族風味傳統食品,每逢年節、壽誕、婚慶等重要場合,總是不可或缺。打糕制作技藝傳承人金珠的技藝便源於兒時記憶:“過年過節,蒸糯米、捶打糕的場景至今難忘。大家圍在一起,有的幫忙,有的跳舞,那種歡樂氛圍特別溫暖。”為了將快樂記憶延續下去,她選擇以制作打糕為業,學習家族傳下來的傳統手藝。

  傳統打糕制作講究巧勁,需將優質糯米浸泡蒸熟后趁熱捶打,邊捶打邊喊“步步高升”“財源廣進”等吉祥話。如今,金珠在傳統打糕中巧妙融入丹東特產草莓、藍莓等食材,開發出色彩繽紛的新式打糕,既保留傳統風味,又贏得年輕人喜愛。為宣傳打糕文化,金珠還積極投身非遺傳承,連續8年舉辦公益課堂,走進校園傳授技藝。她說:“要讓更多人了解這門手藝背后的文化。”

  在丹東,文化交融不僅體現在美食上,更流淌在兩國人民相互傳唱的歌聲裡。夜晚到鴨綠江邊漫步,兩岸傳出的悠揚歌曲聲,在平靜的江面上清晰回蕩。有時能聽到江這邊朝鮮風格的歌曲,或對岸傳出的用朝鮮語唱的中國歌曲。來丹東交流的朝鮮朋友尤喜用朝鮮語演唱《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語言不同卻旋律相通,最易引發雙方的心弦共鳴。

  繪畫近年也成為促進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橋梁。“朝鮮當代繪畫特別注重寫實,對民族風情、自然風光等的方方面面喜好,都讓中國民眾很容易理解和喜愛。”丹東新區美術館館長、市政協委員王婷婷曾與朝鮮金坪藝術館等文化機構,多次舉辦“中朝藝術家聯展”等文化交流活動。“包括繪畫在內的文化藝術交流,正吸引越來越多人來丹東領略‘鴨綠江畔、丹東真好’邊地文化、體悟邊城魅力。”王婷婷說。

  走進位於丹東市花園路的中朝文化展覽館,優秀朝鮮藝術作品琳琅滿目。“這些作品中,最受游客歡迎的是朝鮮油畫,朝鮮畫家超寫實的繪畫手法讓藝術形象逼真。”展覽館游客接待中心經理張春翔介紹,這座建筑面積3.2萬余平方米的中朝合作文化產業項目,從一開始的中朝文化藝術創作及展示不斷發展,相繼增加了朝鮮族民俗體驗區、中朝文化藝術品長廊、手工藝坊、中朝美食及朝鮮商店,每年還舉辦大型文化交流活動、中朝藝術家筆會、藝術作品展等,吸引不少市民游客。

  “鴨綠江啊,和你一樣中朝友誼永不變,同生死共命運我們的友情深……”正如朝鮮影片《兄弟之情》所唱,有深厚傳統情誼做底色,有日益深化的經貿與人文交流為工筆與寫意,中朝友誼畫卷正越來越豐富多彩。

  (本報記者劉洪超參與採寫)  

  

  鏈接·遼寧丹東

  丹東市位於遼寧省東南部的黃海之濱,是一座以工業、商貿、物流、旅游為主的沿海、沿江、沿邊城市,被譽為“中國最大最美的邊境城市”。

  近年來,丹東市全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2022年丹東港口岸擴大開放獲批,新增對外開放岸線6.8萬米、泊位22個﹔2024年丹東港口岸大東港區10個泊位臨時對外開放獲批,實現國際船舶正常進出﹔2025年,丹東獲批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

  丹東還舉辦一系列藝術展覽、文藝演出和非遺傳承等活動,不斷加強中朝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推動雙邊人文交流向更寬領域發展。丹東鴨綠江馬拉鬆被譽為“最美邊境線上的馬拉鬆”,多年來吸引了包括朝鮮選手在內的多國運動員參賽。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3日 18 版)

(責編:邱宇哲、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