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文化教育

白山黑水烽火譜就將軍曲

劉海搏
2025年09月05日08:46 | 來源:遼寧日報
小字號

《東北國民救國軍誓詞歌》《露營之歌》《西征勝利歌》……在14年抗戰時期,陪伴戰士們度過艱苦歲月,在今天仍然傳唱不息、載入史冊的很多歌曲都是由抗戰將領創作的,在當時鼓舞了士氣、威懾了敵人、團結了隊伍。從這些歌詞和曲調中可知,創作這些歌曲的楊靖宇、周保中、李兆麟等諸多中國共產黨抗戰將領不僅僅是卓越的軍事指揮家,更是擅以歌謠為武器、開展宣傳與動員的行家裡手。

今天,讓我們從這些創作於浴血奮戰之際,歌唱於密林游擊之時的旋律中,體悟抗戰將領的家國情懷、文化底蘊和斗爭智慧。

是武器,用歌曲鼓舞士氣

在艱苦的抗戰時期,鏗鏘有力的歌謠歌曲慰藉了戰士們的心靈,給予他們精神上的鼓舞,傳遞了必勝的信念,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在楊靖宇將軍戎馬倥傯的革命生涯中,他根據斗爭需要,親手寫下了一批在抗聯戰士之間廣泛流傳的歌曲,這些歌曲是抗聯將士滿懷義憤的怒吼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藝術表達,也是對歷史最好的記錄。1936年,東北抗日聯軍第一、二軍合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任總指揮兼政治委員的楊靖宇滿懷激情地寫下了《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軍歌》。“我們是東北抗日聯合軍,創造出聯合軍的第一路軍。乒乓的沖鋒殺敵繳械聲,那就是革命勝利的鐵証……”這首歌像長了翅膀一樣,很快在第一路軍中傳唱開來,是廣大抗聯戰士最喜愛的歌曲之一。

在眾多東北抗戰歌曲中,《露營之歌》是極具代表性的歌曲之一。它伴隨著抗聯將士一次次慘烈沖殺的腳步和露營地篝火旁一個個不眠的夜晚。“鐵嶺絕岩,林木叢生,暴雨狂風,荒原水畔戰馬鳴”,《露營之歌》的歌詞生動勾勒出抗聯戰士在林海雪原中艱苦行軍、露天宿營的真實場景。《東北抗戰歌謠歌曲集》主編、在50余年間致力於收集整理抗戰歌謠歌曲的韓玉成告訴記者,1979年,他到沈陽拜訪年近古稀的老抗聯單立志時,后者深情地唱起了《露營之歌》,並對他說,在艱苦難熬的環境下唱這樣的歌,就覺得渾身長力氣呀!

沈陽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陳晶告訴記者,這些抗戰歌謠歌曲真實反映了東北抗日聯軍在極端惡劣環境下的戰斗情形與精神面貌,也展現了作者深沉而熾烈的家國情懷。歌詞中反復出現“山河破碎”“民族危亡”“收復失地”等意象,強烈表達出作者對國土淪喪的痛心與對民族解放的堅定信念,他們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存亡緊密相連,體現出“誓死不降賊”“甘將熱血沃中華”的犧牲精神與集體主義情操。

是智慧,用歌謠唱出戰術

從目前已經收集到的歌謠歌曲中可以看出,東北抗聯是一支有文化素養的軍隊,將領不但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更有通過革命歌曲對戰士和百姓進行政治教育和宣傳的思想認知。

從音樂的專業角度分析,陳晶認為,抗戰歌謠歌曲不僅是戰斗的號角,更融合了民間歌謠的韻律傳統、古典詩詞的修辭手法以及現代革命文學的表達方式,許多歌曲採用五言、七言句式,朗朗上口,便於傳唱。與此同時,歌詞中蘊含明確的政治理念、統戰思維以及游擊戰術。

“抗戰戰士以農民為主體,生硬地講戰術、說道理,他們是很難接受的。但激情澎湃的歌曲就不一樣了,戰士們唱著唱著,其中的奧秘自然就融會貫通了。”韓玉成告訴記者,《四季游擊》是抗聯將領用軍歌傳授游擊戰術的典型范例。

“春日裡游擊地利為我用,路濘滑,河水漲,敵人難行動”“夏日裡游擊草木來相幫,樹葉濃,草深長,到處可隱藏”這種易學易唱的歌曲,生動形象地傳授了機動靈活的游擊戰術。於1936年參加抗日游擊隊的劉金山雙目失明幾十年后對這首歌仍記憶猶新。據劉金山回憶,這是他學會的第一首軍歌,部隊在行軍、休整、訓練、開會時經常唱。

此外,很多歌詞強調了軍隊紀律。如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旅長周保中在《十大要義歌》《革命軍紀十條》《東北抗日聯軍政治、組織、行為備忘錄》中,從不同角度系統闡述革命軍人的行為准則。其中,三個“備忘錄”用韻文形式書寫,朗朗上口,便於記憶,在當年曾全文油印成卡片,要求每個抗聯指戰員隨身攜帶,放在軍衣左上邊的口袋中。

“步哨手中不離槍,兩眼時刻盯前方。不准閑談不准坐,不准抽煙帶火光。步哨不准去喝水,如果抓住蹲班房。長官來了別敬禮,防備鬼子放冷槍。” 這首由不知道名字的作者創作的《步哨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規范了士兵放哨時的紀律。

是柔情,用旋律寄托情感

抗戰歌謠歌曲不僅僅是一首首鐵血戰歌,還有思念母親、思念家鄉、歌頌女性的表達,在慷慨激昂的戰斗主旋律之外,交織著一縷深沉而真摯的柔情。

“母親思兒,兒豈不思歸,國難當頭,叫兒怎能回……救國事業,家庭難顧得”,這首題為《母親思兒》的歌謠,通過母子情感與家國大義的抉擇,展現抗戰時期的復雜情感。在歌謠最后一段,作者對家國情懷和個人情感的矛盾統一進行了升華,寫出“革命成功,那時兒早回”。從中可以看出,作者以未來願景化解當下的離別之苦,完成了從“家庭守護者”到“民族保衛者”的身份轉變。

另外一首作者為李春滿的《媽媽您不要哭》,以孩子與媽媽對話的形式,講述了父親抗戰離家后,母親的日夜擔憂與思念。歌詞中既反映了抗戰時期普通家庭的遭遇和情感體驗,也飽含了對親人的思念、擔憂等。

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研究員高建認為,這些歌曲,恰恰印証了抗聯將士高尚偉大的品質。歌曲中的柔情讓我們看到,抗聯將士是戰場上的錚錚鐵漢,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們有對民族解放的堅定信念,也有對母親、妻兒的無限柔情。在決定家國命運的關鍵時刻,他們毅然擱置了個人幸福。這些誕生於烽火歲月的歌謠,以人性的溫暖滋養斗爭意志,它們的意義遠超個體敘事。

值得一提的是,抗戰歌謠歌曲中,有很多女性視角的作品,如王一知創作的《女性之花》,孟涇清創作的《婦女抗戰歌》等。“她們要自由,她們求解放,隻有這條路,大家快奮斗”“抗日大軍多婦女,她們作戰更英勇,願同胞姊妹們齊奮起,去沖鋒”,從這兩首歌詞中可以看到,當時的女性自我意識已經覺醒,她們積極主動地為命運而戰,這朵女性“抗戰之花”在當時已經形成了一股堅不可摧的抗戰洪流。

“抗戰歌謠歌曲在當時成為一種重要的精神慰藉和文化戰斗形式,它是維系隊伍情感的紐帶,讓戰士們在最艱苦的環境中也能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革命的青春活力。”陳晶認為,東北抗戰歌謠歌曲是時代側影的生動寫照,是中國音樂史上的寶貴遺產,更是中華民族精神與紅色文化基因的重要載體。它們以藝術的形式承載歷史、傳遞信念、啟迪后人,值得深入研究和永遠傳頌。

(責編:湯龍、王斯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