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用好用活資源加快文體旅融出新內涵

用好用活紅色資源
登上丹東的英華山,抗美援朝紀念館裡,一件件展品、一個個場景,向八方來客訴說著過往的記憶。抗美援朝戰爭給丹東留下一批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這是弘揚抗美援朝精神最直接最生動的教材。
文旅融合要行穩致遠,保護是前提。近年來,丹東市持續發力建設紅色陣地,進一步建好用好抗美援朝紀念館,改建志願軍公園,建設鴨綠江沿岸抗美援朝主題雕塑群,推動鴨綠江斷橋、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等紀念設施不斷改善場館條件、升級展陳設施、豐富教育手段。
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努力走出一條持續、健康的發展之路。年初以來,丹東市錨定“高品質文體旅融合發展示范地先行區”目標,制定完成《丹東市紅色旅游年活動方案》,繪制完成串聯起21處景點的抗美援朝、東北抗聯、日俄戰爭、甲午海戰、新時期改革創新五大紅色旅游集群精品線路,並相繼推出紅色文化宣傳月、紅色旅游推廣季、紅色研學之旅、文創產品展銷月等內容豐富多彩的活動,為用好用活紅色資源,持續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注入了新的內涵。
暑期,丹東市紅色旅游新地標——退役導彈護衛艦丹東艦迎來了研學的孩子們。在大隊輔導員金文老師的帶領下,實驗小學的學生登上丹東艦。退役教官以實訓內務整理、隊列教學、實地模擬沙盤推演等形式進行現場教學。孩子們跟著教官現場學習海軍旗語,練習疊“豆腐塊”……在探索與求知中,“紅色的種子”在孩子們小小的心靈裡生根、發芽。
“通過在丹東艦上的參觀和學習,孩子們了解了海軍發展史、丹東艦事跡及艦訓史,並且近距離體驗海軍官兵的生活,對這艘曾經為國防事業作出過重大貢獻的英雄戰艦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金文說,“不怕苦、不怕累,特別能戰斗的‘丹東艦精神’以另一種形式傳承下去。”
今年,丹東再次獲評“全國雙擁模范城”。自1991年全國雙擁模范城(縣)命名活動開展以來,丹東已連續9次獲此殊榮。如今,丹東市已建成5個雙擁廣場、7條雙擁街路,設立戶外永久性雙擁標志和雙擁宣傳牌61個,先后搶救修復志願軍入朝浮橋遺址等抗美援朝遺址遺跡124處,對志願軍公園進行升級改造,不斷為城市注入豐富的紅色元素。
“英雄城市”文化品牌同樣融入丹東百姓的文化生活。為叫響丹東“抗美援朝出征地”紅色文旅品牌,在今年5月至10月,丹東市舉辦“鴨綠江之聲”丹東市社會各界大合唱活動,在全市掀起群眾性的主旋律歌曲學唱、傳唱、演唱熱潮。通過多層次群眾性文化活動,增強市民文化認同感,提升城市凝聚力,全方位展示丹東“英雄城市”名片,擴大城市品牌影響力。
群山鋪綠生態之美
丹東之美,眾所周知。
從丹東市區驅車向東北方向行駛,便到了虎山。山間,長城正如同巨龍般蜿蜒盤旋,串聯起座座烽燧敵樓,無聲訴說著歷史。
登臨長城,愛河的秀麗、鴨綠江的壯闊、虎山的蒼翠,盡收眼底。始建於明成化五年的虎山長城,是明代萬裡長城的東端起點。今天,它還是G228國道的起點、G331國道自駕游的起點。
今年3月31日,數百輛車從這裡出發,沿G331國道開啟了通江達海之旅。“我們因地制宜做好旅游開發,今年‘五一’期間接待游客超3.9萬人次,創歷史新高。”虎山長城風景區總經理林岩說。
這裡,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江、河、湖、海、泉、山、林、洞、島、瀑”自然旅游形態齊全,素有“北國江南”的美譽﹔旅游資源豐富,山雄、海闊、江美、田秀﹔水環境、空氣質量連續多年“領跑”全省,地熱溫泉和礦泉水資源居遼寧之首,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十大宜居中小城市、“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中國溫泉之都”……
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丹東市充分發揮文化、旅游、體育等資源優勢,吸引著無數游客慕名而來。
在寬甸滿族自治縣,露河水在這裡拐了第三道彎,“三道河”由此得名。下露河朝鮮族鄉通江村的三道河朝鮮族民俗度假村就坐落在這青山綠水的環抱中,村民都是朝鮮族,這裡是中國朝鮮族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保留最完整的村落之一,是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朝鮮族文化遺產重要保護傳承基地。
近日,來自北京的朝鮮族舞蹈藝術家金香老師帶著學生來到三道河朝鮮族民俗村,開展朝鮮族舞蹈研學實踐活動。“到民俗村不僅僅是感受寬甸自然山水之美,更重要的是讓學員感受中華民族‘非遺’之美。”民俗村負責人宮華表達了十幾年堅持開展非遺研學游的真實想法。
民俗村原汁原味的朝鮮族傳統民俗文化和“非遺”傳承展演,不僅吸引了孩子和家長,更給高校的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遼東學院、遼寧大學、大連民族大學等30多所高校在這裡建立了校外教學實訓基地和研學基地。2011年6月民俗村開放以來,陸續接待大中小學生研學10萬余人次。
多種文化賡續傳承
在丹東,不僅紅色文化底蘊深厚,更有濱海文化、邊境文化、農耕文化、民族文化、溫泉文化、運動文化等在這裡賡續傳承、交相輝映。
行走在丹東,每個角落都有令人怦然心動的瞬間。
與時間賽跑,實施鴨綠江浮橋保護利用工程、鳳城魁星樓修繕工程,確保完成工程項目實施並達到竣工初步驗收標准﹔推進虎山長城安防工程,力爭達到竣工初步驗收標准﹔完善推進東北亞邊疆歷史文化博物館、叆陽城歷史陳列館以及寬甸六堡展覽館項目,盡快完成備案管理工作﹔以打造非遺類專題博物館為重點,推動民辦博物館建設,力爭打造中國滿藥之都博物館、鳳城柞蠶絲文化博物館、鳳城老窖酒博物館、遼寧光華醋歷史文化博物館、鳳城景泰藍鉑晶畫博物館等非遺類專題博物館。
探索以東北三省舞蹈比賽金獎作品《身軀》、遼寧省第五屆政府文華獎作品《最可愛的人》為創作原型,創排一部抗美援朝題材大型舞台劇目,豐富“英雄城市”文化內涵﹔圍繞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5周年主題,開展群眾文化、閱讀推廣等系列活動﹔開展“禮贊英雄 情滿江城”等文化系列活動,創作推出一批反映紅色題材的文化精品作品。
加快推進短視頻向微短劇探索,以“跟著導游游丹東”為抓手,探索“微短劇+文旅”模式,推出反映丹東市振興發展、非遺傳承、民生故事等原創短視頻和微短劇,講好丹東故事……
文旅業態提質升級
6月18日,丹東市委主要領導帶隊遠赴上海,實地參訪上海城市文旅地標豫園商城、上海安諾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而在一周之前,丹東市政府主要領導一行前往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進行考察交流。
學習借鑒先進經驗,探索“文化+科技+旅游”創新路徑,拓寬合作新領域,推動文旅新業態提質升級,丹東在破除固化思維、補齊思想觀念短板的同時,全方位探索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新路徑,全力推動旅游從單純的“門票經濟”向“留宿經濟”“體驗經濟”轉變,並向體育裝備、文創產品等“產業經濟”延伸。
年初以來,丹東市堅持“文旅+百業”“百業+文旅”雙輪驅動,將文藝演出、體育賽事、非遺展覽、旅游商品展示等內容有機融合,為產業融合發展注入新動能,著力提升文旅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創新推出“鴨綠江畔 一拍即合”2025丹東市萬人匹克球歡樂賽,以打造“全國匹克球之城”為目標,構建“國家級賽事+城市IP活動”雙輪驅動的“匹克球+”業態發展模式,拓展“匹克球+”業態發展路徑,開創高品質文體旅融合發展“丹東樣本”。在活動中,丹東將匹克球競賽、紅色主題展演、秧歌大賽、文化惠民演出、T台走秀等多元內容相融合,配套特色美食展銷和戶外裝備體驗,吸引數萬市民、游客參與,生動展現文體旅融合發展的獨特魅力。
推動文體旅融合發展,既要抓硬件,更要抓軟件,全鏈條提高文體旅服務質量水平。
為提升游客體驗,丹東市在服務質量上狠下功夫——制定旅游服務標准,推進旅游企業標准化建設,建立導游、星級酒店、旅游民宿評價體系﹔完善各類旅游相關設施設備,建設旅游集散中心,指導景區增設便民設施,改造提升無障礙通道等。同時,設置多個旅游志願服務站點,開展形式多樣的志願服務,讓游客感受到“丹東溫度”。
舉辦近500場次文體旅活動,吸引超百萬人參與,獲得明年全省文旅大會承辦權……今年上半年,一個個火熱的場景和事件,見証著丹東奔跑的美麗身影。
面對任務更艱巨、挑戰更嚴峻、競爭更激烈的決勝之年下半場,丹東牢牢把握“特、融、聚、綠、實”的發展路徑,以創新思維激活人氣、冰雪資源等變量。
“每一個潛在的優勢,每一個新興的業態,都是等待我們去激活的變量,都可能成為引爆發展的新燃點。”丹東市委主要領導的話語擲地有聲。
把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具象化,不斷豐富江海游、紅色游、生態游、溫泉游、冰雪游、鄉村游等多元業態,“融”出新內涵、“+”出新價值,讓“詩”與“遠方”相得益彰,傳統與現代和美共生,如此丹東,心之所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