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人民日報看遼寧

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守護候鳥遷飛

這裡的“鳥棧”來新客

本報記者  郝迎燦
2025年07月11日08:4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島部分——蛇島。

  工作人員開展鳥類科普教育。
  以上圖片均為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提供

  核心閱讀

  位於遼寧大連旅順口區的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候鳥遷徙路線上的一個重要驛站。為了保護野生鳥類安全順利過境,保護區協同多部門開展護鳥行動,搭建數字化平台,利用高科技實現智慧管理,近年來監測到的野生鳥類數量持續增加。

  

  “快看,那就是黑尾鷗。”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王小平拿出相機,不斷按動快門。隻見成群的黑尾鷗或跳躍啄食,或展翅低飛,優雅的身姿與碧海藍天相映。

  “每年候鳥遷徙季,都有上千萬隻候鳥經過這裡。”王小平介紹,保護區地處遼東半島的最南端,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一個重要驛站,被稱為老鐵山“鳥棧”,截至目前共記錄鳥類375種。去年7月,遼寧大連蛇島—老鐵山作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的組成部分之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候鳥年年飛來,如何保護野生鳥類安全順利過境?記者來到保護區進行探訪。

  護鳥——

  收繳網具數量連續3年為零

  老鐵山的臂彎裡,是大連市旅順口區鐵山街道郭家村。

  遠遠地,看到有汽車沿著山路蜿蜒駛來,村民孫錫貴迎了過來:“我一瞧就知道是你們巡山來了,咋樣?有沒有收獲?”

  “鳥倒是看見不少,網沒遇著一張。”王小平停好車下來,笑著回應。

  2001年從東北林業大學畢業后,王小平來到保護區工作,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上山護鳥。“以前一到候鳥遷徙季,會有人上山捕鳥。為了護鳥,我們得24小時輪流盯著,白天收網,晚上抓‘燈照’,凌晨抓‘叉子’。”王小平說。

  為啥抓這些?“夜裡用燈一照,有的鳥就在原地一動不動,很容易用網扣住。”孫錫貴說,“‘叉子’是人為馴熟當誘餌的鵪鶉,‘叉子’一叫喚,其他鵪鶉容易聚攏過來。”

  那時候,捕鳥為何難以禁絕?“我們這裡山多地少,不少人曾以捕鳥為生。”孫錫貴說,多年來,保護區持續努力破解困局。“一方面,協同公安、林業、市場監管、屬地街道等開展護鳥行動,嚴懲捕獵等行為﹔另一方面,隨著當地大力發展櫻桃種植、鄉村旅游等產業,群眾增收致富的路子廣了,捕鳥的人也少了。”王小平說。

  如今,老鐵山地區的櫻桃種植產業蓬勃發展。孫錫貴算起收入賬:“一畝地能栽種約50株櫻桃樹,一畝櫻桃一年毛收入約有4.5萬元。”

  老百姓口袋鼓起來,非法捕鳥的現象隨之銳減。王小平說:“從2022年開始,保護區已連續3年收繳網具數量為零。”

  觀測——

  去年猛禽監測數量超11萬隻

  記者隨王小平登上老鐵山的一個猛禽觀測平台,望遠鏡裡,不時見到游隼、紅隼等猛禽在空中盤旋。

  “老鐵山地區現記錄有猛禽種類45種。”保護區管理局科教中心負責人呂傳棟說。

  2024年9月23日,老鐵山猛禽監測點單日記錄猛禽超過1萬隻。“它們沿著山脊由東至西飛起,掠過觀測平台后從我們頭頂上空向海上飛去,速度很快。”來自上海的猛禽觀測志願者程銘和劉丹萌夫婦親眼見証了這個時刻。

  2018年以來,保護區管理局已連續7年開展猛禽監測工作。“猛禽是鳥類中的頂級捕食者,是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對環境變化高度敏感,通過猛禽監測了解其種群數量變化對衡量一個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具有重要意義。”呂傳棟介紹。

  “老鐵山年平均監測猛禽數量6萬余隻,2024年監測數量超過11萬隻。”呂傳棟說,這說明越來越多猛禽選擇老鐵山所在的這條遷徙路線。

  捕鳥的人沒了,護鳥的人多了起來。“如今,周邊群眾發現傷病鳥類,會主動給有關部門打電話,最后轉送至我們這裡檢查治療。”老鐵山猛禽救助中心負責人唐連友介紹,自2016年救助中心成立以來,共接收鳥類42種420余隻,其中國家二級及以上保護鳥類20種140余隻,經救助成功放飛220余隻。

  追蹤——

  掌握常見猛禽的遷徙路線和遷徙策略

  “關鍵位置的現場情況一目了然,部分重要路段還能實現自動報警,大大減輕了巡護壓力。”呂傳棟輕點鼠標,調出82台視頻監控設備實時回傳的畫面。為了保護好候鳥棲息地,保護區管理局搭建了數字化管理平台,設有巡護管理、監測展示、視頻監管等多個板塊,集成聲紋識別、AI分析、熱成像等技術。

  “我們安裝的聲紋監測器具備‘聞聲辨鳥’能力,能夠全天候收集數據,並借助人工智能分析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呂傳棟說,“通過高科技實現‘天空地一體化’智慧管理,能讓我們更好地掌握鳥類活動規律,為后續保護提供支持。”

  打開衛星定位追蹤系統,編號為3號和4號的兩隻黃嘴白鷺的遷徙路線顯示在地圖上。“去年秋季,這兩隻黃嘴白鷺飛越渤海海峽后,一隻飛行3000多公裡到達位於菲律賓棉蘭老島的越冬地,另一隻飛行4000多公裡后到達位於加裡曼丹島北部的越冬地。”王小平介紹。

  近年來,保護區科研人員為160多隻中大型鳥類佩戴了衛星定位追蹤器,可以精准掌握其飛行路線、高度、速度等信息,通過長時間跟蹤,逐漸掌握了途經老鐵山的常見猛禽的遷徙路線和遷徙策略,同時基本摸清了在蛇島繁殖的黃嘴白鷺的遷徙規律。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1日 07 版)

(責編:孝媛、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