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文化教育

這些緊缺崗位站上就業“風口”

2025年06月27日09:06 | 來源:遼寧日報
小字號

引子

在面臨就業時,一些高校畢業生常常陷入困惑:如何精准錨定就業方向?怎樣洞悉目標企業的人才需求?這些疑問成為橫亙在他們職業規劃道路上的現實難題。而各地發布的緊缺人才目錄與當地重點發展產業,為畢業生的擇業之路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坐標。那麼,畢業生該如何依據緊缺人才目錄,鎖定重點產業急需的適配崗位?遼寧大企業又有著哪些值得關注的就業“風口”?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深入採訪。

讀懂緊缺人才目錄

精准找到職場藍海

在沈陽市人社局的檔案室裡,一摞摞調研問卷記錄著沈陽市產業轉型的密碼。去年底,沈陽市人社局出台急需緊缺人才目錄(以下簡稱“目錄”),調研團隊深入全市十大重點產業集群,走訪782家重點企業,梳理形成涵蓋21萬產業人才的詳細圖譜。

翻開目錄,柱狀圖清晰明了:其中緊缺程度達三星及以上的關鍵崗位348個,專業技術人員佔比超70%,具體分布為:高端裝備領域急需計算機、機械、物理等專業人才,汽車及零部件產業聚焦車輛工程、機械類人才,新一代信息技術需求集中在計算機類、安全工程類,生物醫藥及醫療裝備急需醫學、藥學、計算機等復合型人才,集成電路缺口集中在計算機、電子、機械等專業﹔此外,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產業均存在明確專業需求。

這個目錄以精准的“三維畫像”從專業緊缺度、崗位任職要求、人才資質標准3個維度為企業需求建模。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例,不僅標注出計算機、電子、機械等專業的緊缺程度,還突出崗位類別、任職要求、最低學歷要求、最低經驗要求等具體指標。

從目錄上分析,學歷結構上本科及以上人才是企業招聘的重點。應屆生招聘呈現行業差異:生物醫藥側重研究生,新一代信息技術偏好本科生,節能環保及食品企業更傾向專科生。校招主要面向理工類院校,以沈陽本地高校為主,同時積極引進全國“雙一流”院校畢業生。

“目錄不僅為產業升級提供精准導航,更搭建起人才與產業的對接橋梁,企業可據此制訂招聘計劃,高校能有針對性優化專業設置,求職者則可明確職業發展方向。”沈陽市人社局人力資源開發與市場處處長於焱博表示。

比如畢業生選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相關企業工作,可以通過人才需求目錄查找產業相關崗位類型,看自己是否符合崗位對應的“學科專業”“學歷”“任職能力”要求等。

如果畢業生選擇到軟件架構師崗位,就要符合該崗位對應的計算機、軟件等學科專業要求以及本科學歷要求。判斷自身是否符合“具備軟件開發或架構設計經驗﹔良好的項目管理能力﹔掌握多種編程語言和軟件開發技術”等任職能力要求。

阜新市圍繞裝備制造及配套、含氟新材料等重點領域,編制青年人才需求目錄,按季度向高校院所集中發布,累計開展“阜地聚才 創新未來”系列活動60余場,連續兩年吸引青年人才人數增長超過10%。

在撫順,化工和精細化工、冶金新材料等產業的不斷壯大,使得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愈發迫切——既需懂材料理論、工藝技術的研發人才,也需扎根生產一線的實操型人才,更需具備創新思維的復合型人才。

參加技能提升培訓

將書本知識轉化成實踐能力

為適應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各地的技能提升行動也緊密圍繞產業急需的關鍵領域和崗位缺口。

在沈陽中德新鬆教育科技集團的實訓車間裡,機械臂的嗡鳴聲與學員的討論聲交織在一起。遼寧科技學院機器人工程專業的學生陳世俊正在調試設備,他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滿了“工廠裡的真問題”。

“學校教的是基礎理論,這裡教的是怎麼解決生產線上的突發故障。”陳世俊說。他參與的免費技能培訓由沈陽市人社局組織,課程設計緊貼企業需求:上午理論講解,下午實操演練,甚至將企業的真實故障案例搬進課堂。4個月后,他將手握工業機器人操作高級証書,成為求職市場的“香餑餑”。

2025年,沈陽已有1300余名高校畢業生參與培訓,累計受益人數突破4400人。政府每月補貼培訓機構每人最高1500元,課程覆蓋無人機應用、物聯網應用等新興領域。

這樣的場景正在多地復制。撫順以“校地合作”為紐帶,架起了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人才橋梁。撫順市就業和人才服務中心與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等4所駐地高校建立校地合作機制,並拓展與25所省內外高校及沈陽鐵西產業園等地的人才戰略合作。

阜新市構建“政策扶持——技能提升——崗位對接”全鏈條服務閉環。持續開展30家大學生實踐基地活動,覆蓋機械制造、新能源等關鍵領域,通過“需求清單——實訓反饋”閉環機制推動產教精准銜接。

“真金白銀+政策傾斜”

入職這些企業未來可期

對於畢業生來說,讓畢業生留下來的,是地方和企業的發展前景,讓他們能真切感受到“未來可期”。而政府給予的真金白銀與“真情實感”,讓畢業生在企業看到了自己期待的“光”。

在撫順特殊鋼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的實驗室裡,新入職的研發人員何陽正通過顯微鏡觀察汽車鋼的金相結構。這名遼寧科技大學材料專業的畢業生,入職不到一年便參與高端鋼材研發項目。“大學和讀研期間的實習經歷讓我快速適應了崗位節奏。”他回憶初入職場的情景時,仍難掩興奮。

撫順特鋼組織人事處處長助理任航透露,企業在招聘時建立了多維評估體系:除學歷背景外,實習成果、競賽經歷、項目經驗等實踐能力指標佔比超過40%,“我們既需要懂材料理論的‘科學家’,也需要扎根一線的‘技術工匠’。”

政策層面,撫順市出台了《引進高校畢業生生活補貼操作細則》《購房補貼操作細則》,從安居、樂業多維度解決人才后顧之憂。2024年以來,由撫順特鋼等企業組成的“引才聯盟”奔赴沈陽、長春、江蘇等地高校開展38場專場招聘,創新打造“線上+線下”政策宣介矩陣,讓青年人才“看得見政策、摸得著實惠”。

為精准引進高層次人才,沈陽實施“沈陽未來 因你而來”城市引才計劃,組織百余家重點企事業單位提供千余個緊缺崗位。通過現場政策咨詢、發放“新陽卡”及詳盡服務包,尤其吸引了眾多東北籍學子關注。

阜新市動態優化就業支持體系,開通社保補貼等慧才政策“綠色通道”,確保紅利直達快享。(記者崔振波 王榮琦 田甜 見習記者 姜雪)

(責編:孝媛、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