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無止境“營”未來 遼寧助企高質量發展

經營主體的興衰、生產要素的聚散,背后都有一個決定性因素——營商環境。
同樣,營商環境的優劣,也可以通過這兩方面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來“推導”。
遼寧的“經濟森林”,發展“生態”如何?數字裡就有答案。
第一個數字:2024年,遼寧經營主體增長3.1%,活躍度首次超過全國水平。
第二個數字:今年一季度,全省招商引資同比增長19.8%。
兩個數字,一個看的是“活力”,一個看的是“引力”。
兩個“力”,也注解著一個判斷——遼寧營商環境發生了重大轉變。
回望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以來的實踐,再次印証了這樣的基本邏輯:環境優,則企業興﹔企業興,則經濟興。
遼寧優化營商環境的決心,幾個表述可充分彰顯﹔在新時代“遼沈戰役”中,是“先手棋”“關鍵仗”“撒手锏”﹔對破壞營商環境的人和事,是“宣戰”“零容忍”。
有態度,更有行動。近兩年,遼寧“新春第一會”的主題都是優化營商環境﹔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調研最多的是企業,會見最多的是企業家,強調最多的是營商環境﹔省政府“一號文件”出台的政策,都以企業為重要指向。
“我負責提供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遼寧,正努力讓各類經營主體擁有“如魚得水”的獲得感、“如沐春風”的禮遇感、“如鳥歸巢”的歸屬感。
“信”與“法”
市場經濟,也是信用經濟、法治經濟,“無信市不立,無法信不靈”。
遼寧省先后榮獲國家13個部委單位評定的國家級信用獎項16項,全省信用領域制度創新走在全國前列——這一可喜成績的背后,蘊含著遼寧省“把講誠信擺在第一位”的堅定決心。
近年來,遼寧省著力加強重點領域政務誠信建設,健全政務失信治理機制,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努力營造誠實守信的良好社會氛圍。
一方面是持續推進誠信政府建設。對此,遼寧省常態化開展政府履約踐諾專項整治,堅決糾正拖欠企業賬款、新官不理舊賬、承諾不兌現等政務失信行為。開展政府招商引資承諾不兌現問題專項檢查,推出招商引資重點項目全周期跟蹤服務。今年一季度,全省1359個新項目實現開工,項目數量和投資規模均創歷史最高水平。
另一方面是高效辦成信用修復“一件事”。2024年,全省依法依規幫助6.8萬家經營主體修復信用。今年以來,全省1.5萬余戶經營主體主動完成信用修復。與此同時,“省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與“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遼寧)”還實現數據交換共享、同步修復信用數據4萬余條。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提交申請就能現場受理,真是解了燃眉之急!”在錦州市行政復議服務中心,某企業負責人僅用半小時就完成維權申請。全省司法行政系統通過設立128個涉企行政復議服務點,構建“快立快審快結”綠色通道,2024年新收涉企復議案件1241件中,依法糾正違法行政行為231件,推動行政執法規范化建設,實現“個案糾偏”向“行業治理”的質效轉化。
此外,去年遼寧省還為企業解決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了解不深入、運用不到位等問題580余個,在全省33萬余件現行有效法規政策中,全面清理涉及不平等對待企業的法規政策,消除隱性壁壘,大幅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
既要實效,也要長效。今年,遼寧省制定出台《2025年全省政法機關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十項重點任務》,圍繞權益保護、規范執法、便捷服務三大方面提出具體措施,項項“干貨”,“實招”回應經營主體的期待和需求。
“破”與“立”
一流的營商環境要靠改革來實現,這是遼寧上下的共識、一貫的態度。
綜合窗口既是服務企業百姓的“小窗口”,也是政務改革的“突破口”。推進綜合窗口改革,是優化營商環境、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的具體行動,更是推進“辦事不找關系”、優化政務服務資源、降低行政運行成本的必然舉措。
2024年11月25日,全省深化綜合窗口改革優化政務服務工作會議召開,對深化流程再造、創新政務服務模式進行再部署:重構跨部門辦理業務流程,推動多部門跨層級事項集成辦、部門協同辦並聯辦﹔立足縣級政務服務中心,推動服務職能向基層延伸,實現多點可辦、就近能辦﹔深化線上線下融合,更好實現網上辦、掌上辦……鼓勵支持大膽探索、創新實踐在會上得到明確。
變化隨之而來,全省全力推進無差別、分領域、功能性等綜合窗口建設和“受審分離”模式,實現“一事跑多窗”向“一窗辦多事”轉變。目前,全省縣級以上政務服務中心進駐窗口和工作人員平均縮減57.2%和51.2%,政務服務事項“一窗”受理率超過90%,77%的政務服務中心實現無差別受理。
改革創新隨處可見。為推動重大項目早落地、快推進,省自然資源廳在全國首推用地審批“模塊化”,審查環節由“逐級上報”變為“縣級直報”,審批模式由“起點齊”變為“終點齊”,成效顯著,入選“中國改革2024年度特別案例”。沈陽創新中歐班列“通道+樞紐+網絡”運行體系,構建面向東北亞“一帶一路”國際物流合作機制,實現累計開行列車數量、運行質量位居全國前列,經驗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在全國復制推廣。
讓數據多跑路、百姓少跑腿,是遼寧持續推進數字政府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遼寧省不斷健全政務數據資源體系,提升政府數字化履職能力﹔夯實數字政府建設基礎,推動政務數據資源編目和匯聚。如今成效初顯:建成人口、法人、信用信息、電子証照等基礎數據庫,打通數據共享交換通道63條。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累計辦理業務超過3.3億件,“遼事通”平均每月300余萬人在線辦理業務,“遼政通”應用場景不斷拓展。“都市圈”通辦事項210項,“沿海六市”區域通辦事項200項。
群眾滿不滿意、企業受不受益,是檢驗政務服務質量好不好的根本標准。遼寧堅持將政務服務流程體驗和企業、群眾辦事體驗相結合,及時發現、解決難點堵點問題,推動政務服務從“能辦”向“好辦、易辦、快辦”轉變。
優化營商環境的成色,具象化在一個個問題的解決之中。遼寧省持續開展“便企利民直通車”和基層行,通過現場辦公、上門服務、集中辦理等方式,大大便利了當事企業。去年累計組織4500余人次參與“我陪群眾走流程”“政務服務體驗員”等,推動領導干部深入基層一線,解決問題2100余個。
“服”與“效”
營商環境是區域發展的“晴雨表”,也是區域競爭的“風向標”,隻有“營商”才能“贏商”。
2024年,遼寧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6206家、高新技術企業1625家、“雛鷹”“瞪羚”企業940家﹔全年建設項目投資同比增長12.8%,其中億元以上建設項目投資增長18.2%﹔招商引資方面,全省實際到位內資同比增長14.6%。
大大小小的項目、企業紛至沓來,一邊感受這片土地的熱情和開放,一邊用行動投出信任票,“雙向奔赴”的背后,是遼寧上下主動作為、靠前服務,並以最高的禮遇去尊商、重商、親商、護商。
工作方法之變,企業獲得感滿滿。
眼下,遼寧鴻鑫節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車間正滿負荷生產,公司年初新中標的億元合同大單讓工人們干勁十足。去年,公司曾獲得一個意外“大紅包”,原來朝陽市建平縣數據局通過“政策庫—企業庫”雙向匹配機制,在篩查中自動識別到該公司符合朝陽市“開門紅”獎補政策條件,並很快將20萬元激勵資金撥付到企業賬戶。
“過去,我們公司在申報有關項目時,提交的材料基本不會低於100頁,周期也很長。這次沒有提交任何材料就獲得了激勵,‘免申即享’政策令人鼓舞。”遼寧鴻鑫節能辦公室主任孫燕說。
政務的“服務力”,就是企業的“生產力”。在遼寧,“店小二”“項目管家”們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堅持學在前、問在前、跑在前,想企業所想、急企業所急。
在鞍山,企業在經營中遇到問題,常常通過“鞍心直通車”政企溝通平台即能獲得“解題”方案。“納稅2000強”、規模以上企業、重點項目等的訴求,甚至可以一鍵直達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遼寧恆茂鋼管有限公司就曾遭遇嚴重資金周轉困難,公司董事長胡新革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向“鞍心直通車”反映訴求,沒想到短短3天,相關部門即為其對接了稅務貸,解決了燃眉之急。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
4月20日,北京遼寧大廈會議廳氣氛熱烈,遼寧省與中央金融機構深化合作座談會在此舉行。這是遼寧省連續三年在北京與金融機構國家隊的“攜手”,共謀發展宏圖。
一場場銀企對接活動,帶動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流向遼寧、注入企業。2024年年末,遼寧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5.2萬億元﹔按可比口徑全年實際新增貸款實現同比多增。今年一季度,遼寧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1454億元,創近6年同期最高,同比多增336億元。
政策“組合拳”持續發力。僅今年以來,就出台了經濟社會若干領域穩增長惠民生“27條”、金融支持民營經濟發展“12條”等文件,特別是聚焦企業關注熱點,專門出台文件,為涉企行政檢查“立規矩”。政策的供給與企業發展壯大的需求對接越來越精准、越來越有效。
同向同行、同心同力。在遼寧,黨委、政府、企業正擰成一股繩、匯成一股勁,彼此成就、相互賦能,干出一番新事業,闖出振興新天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