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人民日報看遼寧

遼寧理工職業大學編排情景短劇,弘揚廉潔文化

錦州蘋果的故事,大一新生“必修課”(解碼·思政課怎麼上)

本報記者  郝迎燦
2025年05月12日09:3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情景短劇《跨越時空的錦州蘋果》劇照。
  遼寧理工職業大學供圖

  燈光亮起,遼寧理工職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大二學生鄧佳琦和同學牽手走到舞台中央。

  “原來錦州蘋果這麼有名,連毛主席都說過‘錦州那個地方出蘋果’。”

  “是啊,戰士們再渴都不隨便吃百姓的蘋果,真了不起!”

  舞台上,情景短劇《跨越時空的錦州蘋果》正在演出,鄧佳琦飾演的小鄧和同學們剛剛參觀完錦州蘋果廉政文化展覽館,對錦州蘋果的故事有了新的認識。

  舞台背景發生變化,本在露營的小鄧從睡夢中醒來,發現周圍變成了一片蘋果園。這時,迎面走來兩位解放軍戰士,幾個鄉親挎著一籃蘋果想要送給他們,卻被婉言謝絕,“這是我們鐵的紀律,再渴再餓也不能隨便吃群眾的蘋果。”原來,小鄧“穿越”到了1948年秋天,那時,解放軍勝利攻克錦州。

  隨著場景轉換,小鄧又回到當下,來到遼沈戰役紀念館,念出一段獨白:“你們知道嗎,你們曾經戰斗的地方——錦州,已經成為一座紅色的英雄城市。2022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指出,‘這樣的蘋果,我們現在也不能吃’。”

  “這部短劇取材於遼沈戰役期間發生的真實故事。當時錦州鄉間的蘋果已經熟了,行軍路過的解放軍戰士雖飢渴難耐,卻一個都沒有摘。”建筑工程學院副院長黎婧介紹,鐵的紀律,暖了老百姓的心。

  劇中的演職人員是來自建筑工程學院的師生。看著台上的表演,台下的觀眾反響熱烈,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和歡呼聲。

  一部情景劇,就是一堂特殊的思政課。從去年開始,觀看這部短劇已成為學校大一新生的“必修課”。“蘋果的故事和‘人民’兩個字緊緊相連,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建筑工程學院大一學生王勃瀚表示,“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我也要加強自身修養,培育優良品德。”

  錦州蘋果的故事同樣激勵著鄧佳琦。去年9月,她通過競選成為建筑工程學院學生會學習部部長,組織讀書會、策劃征文比賽、聯系專家講課……忙得不亦樂乎。“蘋果故事的背后,體現的是紀律與自覺。作為一名學生干部,我更要嚴格要求自己,為同學們服務。”鄧佳琦說。

  “毛主席說‘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為這是人民的蘋果’。”2025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赴遼寧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再次講起了蘋果的故事。

  一顆小小的蘋果,照見中國共產黨人的清廉風骨和為民本色。“在今天,這個故事對黨員干部廉潔自律、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依然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遼沈戰役紀念館館長劉曉光表示。

  新時代,“錦州蘋果”的故事如何接續書寫,廉潔文化建設如何往深處推進?

  遼寧是抗日戰爭起始地、解放戰爭轉折地、新中國國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國工業奠基地、雷鋒精神發祥地。從一枚“錦州蘋果”出發,遼寧深挖紅色“六地”資源中的廉潔元素,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

  遼沈戰役紀念館英烈館內,一面書寫著“仁義之師”的杏黃色錦旗格外惹眼。“‘仁義之師’贏得了民心,在東北人民全力支援下,遼沈戰役最終拼出勝利。”一旁,講解員梁丹丹再一次講起解放軍戰士不吃百姓蘋果的故事。

  今年47歲的梁丹丹是遼沈戰役特等功臣梁士英烈士的孫女,“我父親也是軍人,在一次任務中為保護戰友全身大面積燒傷,后來回到地方工作。我小時候,他就教育我要對黨忠誠、做人本分。”

  梁丹丹19歲參軍,退伍后來到遼沈戰役紀念館做了一名講解員。“我們一家人的願望,就是把爺爺的革命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以清廉家風涵養優良作風,遼寧把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我們在全省開展‘清風傳家故事會’志願宣講活動,通過講述革命先輩、時代楷模家風故事及反面典型案例,引導廣大黨員領導干部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遼寧省紀委監委有關負責同志表示。

  創作喜聞樂見的小品戲劇、打造貼近群眾的教育場館、把廉潔元素融入城市公共設施建設……近年來,遼寧著力在豐富廉潔文化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深化廉潔教育等方面下功夫,不斷打造廉潔文化傳播“新場景”,引導黨員干部涵養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培樹新風正氣。

  “錦州蘋果”是中國共產黨人廉潔自律、心系人民的歷史見証。如今,這顆“蘋果”的故事依然銘記在人們心頭。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2日 12 版)

(責編:尹柏寒、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