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把城市空地變成“綠色銀行”

對於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的阜新來講,植樹造林是春季的頭等大事。如何持續拓展城市綠色生態空間、提升生態品質?如何節約成本、提高質效,打造城市“綠色銀行”?阜新用“全域苗圃化”的創新思路給出了答案:在全域范圍內裸土覆綠、見縫插綠,讓土地成為綠色資產。
變“閑”為寶增厚綠色家底
“全域苗圃化”的本質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變“閑”為寶,增厚綠色家底。
“我們把城市一年以上不出讓閑置土地、棚改拆遷空地都變成臨時苗圃,既解決了裸土揚塵問題,又培育了治沙和城市景觀綠化苗木,還節省了綠化成本。”阜新市住建局工作人員劉楠楠說。
從廣義上講,“全域苗圃化”需要統籌城市綠地、水系、道路、公園,按照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的原則持續增加城市綠量,融合裸土覆綠、拆圍透綠、見縫插綠、小區“圍綠”“補綠”、口袋公園建設等舉措,構建和諧共生的綠色生態空間網絡。
這幾天趕上“倒春寒”,天氣陰沉,但在阜新市龍湖路西路段,近20名綠化工人卻忙得熱火朝天。不遠處,新植下的白榆呈S形向前延伸……
“看著家門口越來越綠,心情都變好了!”路過這裡的阜新市民王秀蘭停下腳步,和記者聊了起來。她回憶,十多年前的阜新可不是現在這樣。由於生態環境惡劣,城區邊緣的沙丘如同蟄伏的猛獸,每逢大風便黃沙漫天。
面對這樣的生態困局,阜新市用“全域苗圃化”破題。截至2024年,阜新“全域苗圃化”已完成綠化面積340萬平方米,對57處空地進行裸土復綠,選取適宜地塊播種培育綠化苗木20萬平方米,目前已培育苗木100余萬株,為科爾沁沙化治理和城市景觀綠化提供了充足的苗木保障。
因地制宜避免千篇一“綠”
“全域苗圃化”種什麼?在阜新迎賓大街路段,雲集著銀杏、黃楊、連翹、雲杉等高低錯落的樹木,細數起來,竟有10種之多。
“城市綠化不能千篇一‘綠’,我們選取阜新適宜的樹種,打造喬灌結合、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的景觀效果,為市民帶來更加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在現場負責綠化的阜新市住建局綠化隊工作人員董宇航說。
在樹種選擇上也要實現提檔升級。在紅樹路沿線,綠化工人正忙著對道路兩側的綠籬進行移植作業。“以前這裡種植的白蠟樹光照不足,病虫害頻發。如今改種白榆,耐寒、耐旱、抗病虫害,不僅能夠適應蔭蔽環境,還能營造出層次分明的景觀效果。”董宇航說。
通過補植常綠樹木,阜新市編織出“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的四季有景城區綠網﹔對城市出入口路兩側綠化帶開展提升工程,持續扮靚“城市窗口”﹔城市重點出入口等路段以“灌連工程”方式綠化,喬灌相連的景色改善出行環境。一系列的探索有效提升了綠色生態品質,推動實現綠滿阜新。
“自育自用”降低綠化成本
在龍湖路西段的白榆苗圃,6.9萬平方米的閑置土地上,數十萬株白榆苗正列隊生長。
“全域苗圃化啟動后,我們聯合各區精准篩查裸露土地,做到現有空地應綠盡綠。這是2023年春天播下的種子,現在已經長了這麼高,能在今春綠化中派上大用場!”劉楠楠伸手比畫著白榆的高度,笑著說。
這種“自育自用”模式大幅降低了綠化成本。劉楠楠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培育白榆樹苗投入的種子大概花費1.2萬元,經過工作人員間苗、除草等日常養護,目前約有40萬株樹苗。而兩年生的白榆小苗市場價格約為0.12元/株,40萬株白榆小苗市場價近5萬元。通過培育適宜本土的優質苗木,這些閑置空地已變為城市的“綠色銀行”。
在全域苗圃化建設中,阜新市還培育了樟子鬆、檜柏、文冠果等綠化常用苗木。這些邊角地生長的苗木將陸續在城市綠化和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的前沿發揮重要作用。今年,阜新市計劃新增綠化面積180萬平方米,實現城市向美、由綠生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