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春招來了 近七成畢業生欲留遼

引子
3月至4月,遼寧高校春招市場迎來“金三銀四”求職高峰。東北大學2025屆畢業生春季就業雙選會上,516家用人單位攜2.1萬個崗位“搶灘競賽”,展位間畢業生步履匆匆,企業的招聘人員舉著“急招”“高薪納才”手牌主動攬人﹔校園中,“今天面了幾家?”取代“今天幾節課?”成為學生高頻問候語……當“不是在面試,就是在趕場”成為畢業生常態,這場席卷遼寧的校招春風,觸發了政策推力、產業升級與青年擇業觀的深度共振——企業生產線智能化改造催生數萬崗位缺口,各地住房補貼等人才新政點燃留遼熱情,新一代年輕人也在這場選擇交織的浪潮裡,積極投身其中,將個人成長楔入遼寧振興的齒輪之中。
在期待與焦慮中尋找“最優解”
3月21日上午10時,東北大學南湖校區劉長春體育館內,沈陽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聘人員低聲交流,不時用手指點著資料上的信息,對招聘崗位信息進行最后確認。而另一邊,幾名學生聚在一起,眼睛看向企業展位,眼神裡滿是期待。
這場為期兩天的東北大學2025屆畢業生春季就業雙選會引發關注。來自全國29個省份的516家用人單位,攜2.1萬個崗位涌入校園,學生們穿梭於展位間投遞簡歷。
招聘會上,“留遼”成為關鍵詞——專場設立的“遼沈專區”聚集171家本地企業,省人社廳“就來遼”融媒體平台同步直播帶崗,政策咨詢台前排起長隊,沈陽“人才新政3.0”的落戶補貼、鞍鋼等國企的晉升通道被反復問及。
“在工作選擇上,發展空間是我首要考慮的因素。遼寧產業基礎雄厚,鞍鋼更能為我提供廣闊的平台和難得的發展機遇。”東北大學數字鋼鐵全國重點實驗室博士生丁成硯坦言,東大鋼鐵冶金領域專業在全國走在前列,博士生往往還沒畢業,就有全國各地的企業拋來橄欖枝,開出很高的薪酬待遇。可即便如此,丁成硯依舊堅定選擇了鞍鋼。在他看來,鞍鋼給出的待遇條件不輸其他一線城市,建設家鄉也能讓自己獲得更多成就感。
丁成硯的選擇並非個例。據統計,今年遼寧省高校畢業生意願留遼率達到68%以上,主要考量因素包括各地真金白銀的“人才新政”,鞍鋼、沈飛等國企央企的崗位集中優勢,以及較低的生活成本。各大高校也在持續推動政校企三方聯動,引導學生聚焦國家戰略,服務遼沈發展。
然而就業市場上,不少學生卻感受到了比預期更大的壓力。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就業競爭愈發激烈。
“我從去年9月就開始著手准備,考了AI數據分析師証書,還在一家科技公司實習了半年。”遼寧工業大學2025屆畢業生沈伊桐告訴記者,為在就業季中佔據主動,班上超70%學生都至少有一份實習經歷。此外,簡歷優化、模擬面試也成為“必修課”,一些學生還參與“AI就業體驗官”模擬實戰面試場景體驗。
“馬上畢業了,除了忙論文,其余時間我幾乎用在對未來進行職業規劃。”東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2025屆本科生馬振耀,在大四上學期參加了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在東大舉辦的專場校園招聘,成功應聘工藝員崗位,向實現航空報國的理想邁出了第一步。
馬振耀與單位簽訂協議時,班裡很多同學正在積極備戰考研、考公,這一度讓他有些迷茫。“我也猶豫過,要不要提升學歷。后來我了解到,入職后還有機會讀研,這堅定了我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決心。”馬振耀說。
在就業形勢日益復雜的當下,2025屆畢業生的求職偏好逐漸清晰。新能源、智能制造、數字傳媒等領域成為就業熱門。而薪資待遇、通勤時長以及是否實行彈性工作制,則是畢業生求職時重點考量的三大因素。
大廠重金爭奪AI人才
“我們選拔學生時,實習經歷不是必選項,但求學期間的學術能力、研究能力、應用能力和項目經歷等是加分項。”3月18日,在大連理工大學舉行的“東北五校”春季雙選會上,中國航發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招聘主管張博雯表示,黎明公司所在區域的招聘企業幾乎都是央企和軍工類企業,“大家尋找人才的目標很一致,學生前來求職的方向也很明晰,專業對口。”
在當天的雙選會上,490余家單位參會,累計提供2萬余個招聘崗位。其中,央企、世界500強企業、行業重點企業佔比超過70%。
記者現場走訪發現,目前校招企業專業需求主要集中在理工科類,對於電氣工程、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計算機、化學化工、工程力學等專業畢業生需求強勁。值得關注的是,企業對復合型技能(如“工科+管理”)、AI應用能力(如ChatGPT工具使用)需求激增。
AI有多火熱?還沒正式走向社會的准畢業生們已學到了“第一課”。
在招聘會現場,與AI相關崗位薪資普遍比其他類別高出一截,競爭也更激烈。對於應屆生來說,年薪甚至高出其他類崗位50%以上。
“不同於其他崗位,AI所需人力並非海量,對人才的專業能力和學習創新能力要求更高。為了精准選拔優秀人才,我們要投入更多精力。”浪潮集團招聘專員表示,為招到高匹配度的專業人才,他們在傳統面試考察的基礎上,進一步運用智能化專業知識筆試、心理素質和勝任力測評等多種考察形式,提升招聘精准性和效率。
為有效吸引人才,各大頭部企業紛紛打出“花樣組合拳”:鞍鋼集團推出“三年快速晉升通道”,承諾優秀應屆生有機會實現三年內晉升﹔錦州石化與高校共建“訂單班”,學生畢業即入職﹔一些互聯網大企業承諾提供“租房補貼+免費三餐”等多種福利……
與此同時,中小民營企業也不甘示弱,紛紛推出“定制化培養計劃”“快速晉升通道”等特色舉措,在人才市場中開辟出一條高效攬才之路。
政策搭橋引路助就業
今年,遼寧全力聚焦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題,重磅推出“春暖遼沈·興企護航”專項行動,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接連發力,為畢業生就業創業保駕護航。在創業扶持方面,為懷揣創業夢想的畢業生發放創業擔保貸款,有效解決啟動資金短缺難題﹔同時,提供社保補貼,減輕創業初期運營負擔,讓畢業生得以輕裝上陣,勇敢逐夢。
為吸引人才留遼安居,沈陽、大連等地盡顯誠意,向留遼發展的畢業生發放最高5萬元購房補貼,切實緩解了畢業生購房的經濟壓力。
在省級政策大力推動的同時,各高校就業政策也從“大而全”轉向“專而精”:東北大學首次開設研究生就業指導課程,舉辦職業規劃大賽,開放AI模擬求職系統,為學生提供高水平、專業化、多維度的求職輔導﹔大連海事大學舉辦“LNG海上運輸及產業鏈”相關分享課程﹔東北財經大學、沈陽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增設心理咨詢、創業扶持課程,開設“就業焦慮工作坊”,關注學生求職心理健康,為畢業生提供創業支持。
在各大高校招聘會現場,智能化手段也為求職賦能。AI刷臉求職機能通過人臉識別關聯支付寶賬號,自動同步簡歷信息,15秒內即可完成崗位申請。AI簡歷優化平台可以根據簡歷內容分析學生的專業背景和求職意向,提供優化建議,並推薦合適的企業和職位。
從省級政策的大力扶持,到高校就業服務的精准升級,再到智能化工具的廣泛應用,遼寧正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就業服務體系。
隨著遼寧新能源、高端制造等產業不斷崛起,倒逼人才結構轉型。省人社廳預測,未來三年,遼寧智能制造、綠色能源領域人才缺口將超十萬。在這樣的人才供需形勢下,能夠快速適應崗位、發揮效能的“即插即用”型人才,無疑將成為市場上的新寵。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應緊跟產業發展步伐,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優化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與市場需求高度契合的知識儲備,讓學生在走出校園時就能無縫對接產業需求。
從政策紅利到校企聯動,從技能升級到產業轉型,遼寧正以“破立並舉”的姿態,構建起“引才—育才—留才”全鏈條生態。(記者 白復海 王月 見習記者 曲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