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嶺市昌圖縣:黑土地吃上了“營養套餐”

4月11日,在鐵嶺市昌圖縣老城鎮的一塊示范田裡,“鐵牛”正馳騁田間進行深鬆作業,將秸稈和幾天前拋撒的農家肥埋在下面,把黝黑的泥塊翻露出來,被犁面剖開的土壤一片锃亮,仿佛能擠出油來。
不遠處,一台滅茬耙地機正跟進作業,耙齒高速轉動,輕鬆將秸稈切碎並與泥土均勻混合,讓土壤變得更加鬆軟。再過十來天,這些整完的地就將迎來玉米播種。
“黑土地是咱們農民的命根子。這些年,村裡搞的秸稈還田和有機肥還田是真有效果,現在土地顏色都變深了。”農機手胡師傅跳進地裡,隨手抓把土迎風一揚,“土地肥了,但一點腐臭味兒都聞不到。”
昌圖縣陽宇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忠華是黑土地保護的忠實擁躉,從秸稈還田到禽畜肥綜合利用,從農機改造到寬窄行、二比空等免耕技術的應用,他都堅定參與,成為十裡八鄉的示范。
“傳統耕種,每畝要用氮磷化肥120斤以上,現在隻要80斤到100斤就夠了。禽畜糞堆漚還田不但節省化肥,還能提高土地品質,地好了,糧食產量和品質也能大幅提升。好糧賣好價,讓我們明顯受益。”李忠華說,以前,土壤條件不達標,小麥的綠色食品認証遲遲申請不下來,現在實施了黑土地保護,“綠色認証”終於獲得批復。
黑土地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在我國,黑土地隻有在東北特有的生物氣候條件下才能形成。研究表明,自然條件下形成黑土地需要漫長的時間,孕育1厘米的黑土層,約需200年至600年。
“開墾和耕種等行為會導致黑土地的耕層厚度和有機質降低。經測量,目前昌圖縣的黑土地耕層約為40厘米,遏制其變‘薄’變‘瘦’已經到了關鍵階段。我們和當地政府合作,以‘保護性耕作+有機肥還田’為核心,構建起不等行距種植、高效養分管理等集成技術示范推廣體系。”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解宏圖說。
“黑土肥不肥,蚯蚓來証明。”在十多年的跟蹤研究中,解宏圖團隊發現,在秸稈覆蓋還田場景中,玉米根系生長明顯長於離田場景,且在還田場景中每平方米土壤蚯蚓數量多達60條至100條,是離田場景的十余倍。
新聞鏈接
今年,遼寧省計劃在17個典型黑土區重點縣實施秸稈還田、有機肥還田等黑土地保護措施600萬畝。通過項目實施,穩步提升項目區黑土地內在質量及畜禽糞污、秸稈等資源利用率,不斷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春耕生產和全年糧食豐產穩產奠定堅實基礎。
目前,各重點縣正緊抓春耕備耕項目實施“黃金期”,全力組織農民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生產企業等開展堆漚肥拋撒、秸稈還田等田間作業,確保不誤農時和農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