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

遼沈戰役紀念館深挖文物價值 做紅色血脈的“守護者”

本報記者  胡婧怡
2025年04月06日08: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走進位於遼寧錦州的遼沈戰役紀念館,一個展櫃裡陳列著幾枚爆破筒殘片,講述著梁士英烈士舍身炸地堡的英勇事跡:1948年,在錦州攻堅戰中,梁士英主動請纓,將爆破筒塞入敵堡並用身體死死頂住,用鮮血開辟出我軍前進的道路。

  如今,在距離紀念館3公裡外的配水池戰斗遺址,梁士英烈士的孫女梁丹丹作為一名講解員,正在用實際行動傳承先輩們的革命精神。

  1948年,東北野戰軍的戰士們高喊“攻配水池的都是打鐵的漢”的口號艱苦鏖戰,為攻克錦州打開了城北的門戶。“配水池之戰,是遼沈戰役中錦州外圍的關鍵戰斗之一,它的勝利為東北野戰軍攻打錦州打開了城北的門戶。”指著配水池遺址東北一側牆上的彈孔,梁丹丹介紹道,“如今,遼沈戰役配水池戰斗遺址斑駁滄桑的外牆上,清晰可見的彈痕無聲地向我們講述著革命先烈敢打敢拼、不怕犧牲的精神。”

  遼沈戰役紀念館館長劉曉光介紹,為做好紅色血脈的“守護者”,真實呈現戰爭的激烈與殘酷,當地紅色遺址秉持“修舊如舊”原則,根據多方資料,最大程度恢復與保持遺址原貌。

  近年來,遼沈戰役紀念館成立紅色遺址遺跡調查信息採集小組,完成錦州地區近100處紅色遺址遺跡的實地調研和信息採集工作,撰寫報告2萬余字,推動了《錦州市紅色資源保護與傳承條例》的出台和實施﹔建立東北解放戰爭革命烈士信息查詢系統,持續開展烈士信息調研,上傳60788位烈士信息,為7937位有名烈士找到安葬地,為500余位烈士找到親人,為14位烈士補刻英名……

  “通過文物保護、文史研究、為烈士尋親等工作,我們打造出較為完整准確的以遼沈戰役重要歷史事件、英烈人物、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承載的革命精神為核心的紅色基因庫,入選2024年度全國紅色基因庫建設單位。我們持續將這些成果轉化為展覽展陳,形成了遼沈戰役紀念館、東北野戰軍錦州前線指揮所舊址、配水池戰斗遺址、解放錦州烈士陵園、錦州蘋果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五點一線’的紅色宣講陣地。”劉曉光說,“去年,僅遼沈戰役紀念館就接待觀眾超260萬人次,接待量提升的根本在於展陳內容的不斷豐富。”

  為了讓紅色資源凝聚更強大的精神力量,紀念館不斷豐富教育載體,推出“行讀遼沈紅 厚植愛國情”“紅色日歷”等品牌研學活動、《致敬·梁士英》情景訪談黨課、《遼沈戰役的歷史瞬間》大型紅色歷史情景劇等,發揮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的社會教育職能。2021年以來,遼沈戰役紀念館宣講團走進農村(社區)、學校、部隊、企業、機關,累計開展理論宣講1000余場,受眾近20萬人次。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6日 05 版)

(責編:邱宇哲、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