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人民日報看遼寧

一家鋼企的綠色轉型

本報記者 胡婧怡
2025年03月25日09: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在鞍鋼礦業公司大孤山鐵礦,昔日排岩場如今花果飄香﹔在鞍山鋼鐵能源集控中心,通過強化能源精細管理,每年節省費用數以億元計﹔在本鋼板材,“大比例廢鋼+綠電”工藝生產出的汽車鋼實現綜合降碳30%……

  鋼鐵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戶。近年來,作為“共和國鋼鐵工業長子”,鞍鋼集團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從礦山修復到節能減排,再到綠色鋼鐵產品研發,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之路,為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能。

  

  礦山生態修復——

  從“荒山”到“青山”

  對比遼寧省鞍山市上空的衛星圖,可以清晰地看到,鞍鋼礦業公司大孤山鐵礦排岩場所在位置10年前還是一片灰色,如今則被大片鮮綠覆蓋。

  大孤山鐵礦排岩場的修復治理始於2004年,彼時,碎石沙礫,土壤稀少,水澆上去很快滲光。鞍鋼人卻想著要在這亂石山上種樹——

  解決土的問題,要把樹苗種在裝滿土的編織袋、柳條筐裡,再連筐帶樹一起放入石頭坑內﹔解決水的問題,要用可降解袋裝滿水放在樹苗旁邊,採用滴灌法澆灌,再調配水車來協同噴洒﹔解決苗的問題,就反復實驗,挑出耐旱、耐瘠薄、固土力強的刺槐、指花槐作為主打樹種……

  每年春天組織職工到排岩場種樹,如今已成為鞍鋼的傳統。日復一日地不懈努力,不僅改善了礦區環境,還讓大孤山鐵礦成為全國綠色礦山建設的示范基地,昔日排岩場被打造成集旅游、科普、休閑健身、生態農業開發多功能於一體的鞍鋼礦山生態園,春季有花、夏季有蔭、秋季有果、冬季有景,植被覆蓋率超過了98%。

  一系列礦山修復的綠色技術和成果,還被復制拓展到其他領域,形成了新的綠色生產力。

  在鞍鋼礦山生態園內,有幾塊水稻試驗田,用於試驗鐵尾砂與不同土壤改良劑混合后的水稻種植效果。鞍鋼礦業戰略發展部負責人韓連生自豪地介紹:“在修復礦山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鐵礦生產加工的副產品——鐵尾砂可以用來做土壤的基層,從而實現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又經過多年攻關,與院士團隊合作研發出鐵尾砂土壤化利用、鐵尾砂改良劑制備、鐵尾砂微納米硅肥制備等多項技術,應用在吉林、河北等地的鹽鹼荒地改良上,改良后的鹽鹼地水稻畝產可達千斤以上。”

  如今,第一批進行綠化復墾的職工早已退休,一代代鞍鋼人接力傳承,綠化復墾的工作仍在持續。“綠色礦山”成為鞍鋼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

  在鞍山市西南郊的“西鞍山”,一灣楊柳河水的背后,全國最大的單體地下鐵礦山項目正在不斷刷新施工進度。綠色、智能、無廢、無擾動等技術的應用將完全保留西鞍山的自然風貌,確保周邊環境不受破壞。

  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和“邊生產、邊治理、邊恢復”的原則,鞍鋼將一座座“荒山”變“青山”,一片片“黑海”變“花海”,不斷提升“綠色顏值”,目前累計完成礦山生態修復4000余公頃,復墾率達到93.2%,種植喬木1100萬株、灌木1580萬株,16座所屬礦山均被授予“國家綠色礦山”稱號。

  全流程節能減排——

  從“高耗能”到“低碳化”

  在鞍鋼礦業能源管控中心機關大樓屋頂,一片片光伏電池板迎著陽光反射出耀眼的光芒。通過“自發自用,余量上網”模式,這些光伏電池板每年可減少碳排放約49.16噸。與此同時,鞍山鋼鐵能源集控中心的大屏幕上,全公司130余個能源操作站的電量、電價等用電信息實時顯示。

  “鞍鋼集團投資3億元建設能源集控中心,大量使用了5G、虛擬雲、大數據分析和智能分屏等先進技術,建成了數字化能源管理系統和智能化能源專家系統,實現了發電、供電、空分、燃氣、供水等系統遠程集中操控。”集控中心主管工程師王春雨說,“2024年,我們的蒸汽成本比預算目標降低了4.5元/吉焦。”

  鋼鐵行業作為典型的資源和能源密集型產業,是節能減排的“主戰場”。鞍鋼把數字化賦能作為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法寶,通過建設智能化集控中心,系統推進鋼鐵全流程節能降碳。

  鞍鋼股份煉鐵集控中心內,數字化大屏幕長達75米,高爐生產的關鍵參數、智慧煉鐵評價系統的運行狀態、送風系統的數據、高爐現場的實時畫面全部一目了然。鞍鋼股份煉鐵總廠副廠長張榮軍介紹:“這個集數據採集、智能視頻、智慧操控、數據可視化、智慧分析決策等系統於一體的智慧生產運營管理平台,將分布在廠區內的28個操作室、104套控制系統整合融合,通過跨區域、跨工藝、跨界面的集中控制、集中調度、集中管理,有效提高生產穩定性和能源利用效率。”

  在本鋼板材冷軋總廠第三冷軋廠,通過實時分析現場生產數據,可以指導並實現對生產所需的煤氣、風、水、電等能源的優化和合理利用﹔實時監測軋輥運行狀態,在軋機內有帶鋼的情況下也可進行自動、快速的換輥作業,有效促進軋輥的循環使用,延長軋輥的使用壽命……產線能源消耗降低30%。

  創新是鞍鋼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核心驅動力。2022年9月,鞍鋼集團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首套綠氫零碳流化床高效煉鐵新技術示范項目在鞍鋼股份鱍魚圈分公司開工建設,實現中國鋼鐵行業在低碳冶金新技術路線方面的重大突破。

  “與傳統碳冶金相比,氫冶金以氫氣為燃料和還原劑,可以使煉鐵過程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從源頭上解決碳排放問題,是鋼鐵行業實現低碳發展的重要路徑。”鞍鋼經濟研究院專家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研究員李成志介紹,2021年7月,鞍鋼集團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大學簽訂了綠色氫能冶金技術聯合研發協議,開展了一年多的前期技術攻關。目前,萬噸級流化床氫氣煉鐵工程示范項目核心設備已基本建成,正在開展工業化試驗。鞍鋼集團計劃在未來3至5年內將該技術應用於更多生產基地。

  鞍鋼發布《鞍鋼集團先進節能減碳技術清單》,加強頂層設計和資金投入,全面指導各子企業有針對性地開展先進節能減碳技術應用:基於低鹼高硅球團的低碳排放高爐爐料技術在鞍山鋼鐵帶式機球團礦生產線實現產業化應用,為降低鋼鐵企業硫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排放開辟了新路徑,獲得2022年度世界鋼鐵協會“低碳生產卓越成就獎”﹔焦爐煤氣制LNG(液化天然氣)聯產氫氣項目建成投產,每年可生產氫氣2400萬立方米、LNG(液化天然氣)12.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50萬噸、二氧化硫170噸、氮氧化物1300噸……

  全生命周期綠色產業鏈——

  從“傳統制造”到“循環經濟”

  在鞍鋼綠金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報廢汽車經過智能拆解、破碎、分選,轉化為合格廢鋼﹔在本鋼板材公司的生產車間,優質廢鋼經過生態電爐化成鋼水,再經過轉爐冶煉后,連澆成低碳汽車鋼,得到循環利用。

  “廢鋼的循環利用對於鋼鐵企業節能降碳作用明顯。”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廖相巍算了一筆生態賬:生產1噸合格鋼材,應用廢鋼相比於應用鐵礦石要節省鐵礦石1.65噸,可降低350公斤標准煤的能源消耗,同時減少近2/3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近80%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廢氣排放量,減少3噸左右固體廢棄物的排放。

  堅持“綠色資源,綠色使用”發展路線,鞍鋼將廢鋼產業作為企業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在東北區域“鄰鋼而建”加工基地5個、“鄰廢而建”資源節點23個,產業規模達800萬噸/年。

  2023年10月,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鞍鋼綠金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與東北大學、遼寧陸帆集團、沈陽城市資源循環利用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組建了主要針對廢鋼循環利用的再生資源全生命周期循環利用聯合創新中心。“依托聯合創新中心,我們在報廢汽車拆解、廢鋼循環利用、材料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研究等領域開展‘政產學研用’合作,推動再生資源回收與數字化賦能鋼鐵材料全生命周期等前沿技術開發與創新。”廖相巍說。

  從傳統單一生產模式向“資源-產品-再生資源”閉環演進,鞍鋼致力打造全生命周期綠色產業鏈。在鞍鋼綠色資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礦渣微粉生產線,高爐礦渣經研磨后變成比水泥更細膩的綠色建材。“以前高爐礦渣是鋼鐵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現在礦渣微粉以一定配比摻入水泥能顯著改善水泥性能。”鞍鋼綠色資源科技有限公司微粉分公司副經理劉麗娜介紹,“每摻入1噸礦渣粉可實現降碳0.815噸。”目前,鞍鋼集團已建成6條高爐礦渣微粉生產線,年處理能力達400萬噸,成為綠色建材市場的重要供應商。

  最薄規格、最高強度、最高耐蝕性的光伏支架超級耐候鋼板實現穩定生產﹔“鞍鋼制造”熱軋管線鋼撐起西氣東輸綠色能源“大動脈”﹔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用硅鋼產品成功下線﹔為大型氨燃料動力船舶供貨液氨燃料罐用低溫鋼……圍繞綠色發展的各個領域,鞍鋼不斷用綠色制造、綠色產品積極服務國家戰略。

  “在‘雙碳’目標指引下,綠色低碳轉型是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們將持續向綠而行,讓綠色成為鞍鋼高質量發展的鮮亮底色。”鞍鋼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譚成旭說。

  如今步入鞍鋼集團的各個廠區,粉塵漫天、煤煙嗆鼻的情景不再,映入眼帘的是“廠在林中、路在綠中、人在景中”的愜意畫卷。2024年,鞍鋼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排放量分別同比下降19.26%、15.30%、23.01%,COD(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同比下降10.74%,實現歷史最好水平。

(責編:王斯文、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