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觀點評論

兩代總師解鎖“國之戰鷹”的成長密碼

2025年03月21日13:14 | 來源:人民網-遼寧頻道
小字號

航空工業集團沈陽所是新中國組建最早的飛機設計研究所。這裡是“航空英才的搖籃”,建所60余年間七位院士從這裡走出﹔也是“國之戰鷹”騰飛的起點,殲-8、殲-11、殲-15、四代機和無人機等五大系列共40余個航空武器裝備重點型號從這裡放飛。

“沈陽所取得今天的成果,離不開兩個關鍵因素:永不停歇的自主創新,和代代相傳的精神血脈。”日前,航空工業集團沈陽所首席專家王永慶受邀參加“對話新國企·科技創新主力軍”系列融媒體訪談,與中國工程院院士孫聰共同解密國產戰斗機實現歷史性跨越的成長密碼。

自主突破: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密碼

1949年的開國大典上,共有17架飛機參加閱兵式,全部為外國制造,“飛機不夠,我們就飛兩遍”。75年過去,去年的珠海航展上,包含殲-35A在內的一大批國產新型裝備驚艷亮相。網友的評論振奮人心:“殲-35A掠過天際,那是祖國的力量在翱翔!”

談及這一跨越式發展的核心密碼,兩位總師的回答中有一個共同的關鍵詞——自主創新。

王永慶對殲-15研制中一段關鍵突破經歷記憶猶新。當時,團隊首次嘗試全機三維數字化設計,卻因系統卡頓、效率低下陷入困境,大家甚至考慮退回二維發圖。迷茫之際,是孫聰院士作出戰略決斷:“數字化是航空工業必由之路,必須走到底!”

為此,孫聰和王永慶帶領團隊一遍又一遍到計算機房看堵點、查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查找,問題終於得以順利解決。“沒有咬牙堅持的創新,就沒有今天的研發體系。”王永慶總結道。

“三維發圖是沈陽所走向數字化的起點。這之后,王永慶帶領年輕一代歷經無數個日日夜夜的攻關,才有了設計手段的全面提升。”孫聰說。

孫聰認為,跨越式發展的核心密碼,在於國家戰略、經濟實力與自主創新的三重驅動。具體而言,國家需求是裝備發展的指南針,改革開放積累的工業經濟實力為研發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我們通過引進消化再創新,站在巨人肩膀上完成了跨越。”孫聰說。

機制創新:為新質戰斗力“蓄勢賦能”

國防科技,體現的是實力、能力、國力。王永慶介紹,沈陽所始終以“緊貼需求、自主創新”為准則,從殲-8、殲-8Ⅱ的時候就深入部隊調研,現在則是通過仿真手段精准捕獲作戰需求,始終瞄准戰場最前沿。

“從‘七五’‘八五’計劃開始,我們就不斷地預先研究隱身技術、艦載機技術、四代機技術,才催生了艦載機殲-15系列,包括重型、中型高隱身戰斗機的發展。必須有新質的技術,有跨代的能力,才能實現我們戰場上的優勢。”王永慶說。

當前,“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驅動科學創新)”已成為全球人工智能新前沿。王永慶介紹,沈陽所已於2024年上線了首個“數字員工”。“過去開展文件標准審查都是靠人來一頁一頁、一句一句地看,有了‘數字員工’,審查效率獲得了很大提升。”

如何進一步增強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王永慶認為,要實現創新,關鍵在於人才隊伍建設。隻有制定切實有效的舉措與制度,才能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進而保証創新能力的持續穩定,為創新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孫聰認為,國有企業、中央企業重視在行業內建立國家實驗室,大力推進0-1的投入。建議發布顛覆性關鍵技術清單方向,引導企業投入資金、人力等資源,提升國家整體科技競爭力,搶佔未來科技發展的制高點。

精神薪火:科學家情懷照亮報國之路

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的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節目錄制所在的沈陽所顧誦芬圖書館,是全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作為沈陽所第四任、第五任總師,孫聰和王永慶在談及科學家精神時,都分享了與顧誦芬院士的故事。

顧誦芬圖書館

顧誦芬圖書館

王永慶回憶起自己剛參加工作時,許多事情都不太熟悉,遇到技術問題請教時任首席科學家的顧誦芬院士時,顧院士總是耐心且嚴謹地講解,還會精准指出在圖書館第幾個櫃子、第幾層、左邊數第幾本書裡有相關內容的描述。“他的辦公室和家裡都堆滿了書籍,身體力行告訴我們,學習是創新的根基。”

“科學家精神,首先是要胸懷祖國。”20世紀80年代,面對“下海潮”誘惑,沈陽所團隊因深知“重任在肩”選擇堅守。孫聰感慨地說:“以顧誦芬為代表的老一輩航空人,用實際行動給年輕人傳承著一種理念:要艱苦奮斗,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心一意為國家服務,奉獻自己的一生。這種文化氛圍深深地影響著沈陽所一代又一代設計師的成長。”

科學事業是接力事業,寶貴的科學家精神也在一代代沈陽所航空人中不斷傳承和弘揚。

在殲-15試飛階段,團隊遇到了諸多問題。為了將問題逐個攻破,團隊最多的時候一個月召開了25次研討會,隻為實事求是地探尋真理。“精神傳承,體現在工作的每一天、每一個細節裡。隻有不斷努力,才能再創輝煌。”王永慶說。

從篳路藍縷到鷹擊長空,航空工業集團沈陽所的故事,是自主創新的突圍史,是數字革命的進化史,更是精神火炬的傳承史。面向未來,孫聰與王永慶的答案始終如一:“用‘中國智造’守護藍天,讓世界看見中國航空的無限可能。”

(責編:邱宇哲、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