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2家村史館為鄉土文明留下珍貴檔案

作為歷史的保存者,村史館不僅記錄了一個村庄的光陰變遷,更承載著傳承文明留住鄉愁的使命。從沈陽小塔子村的千年滄桑展示到阜新倒廷村的老物件陳列,再到營口七一村的紅色文化梳理,2712個散落在遼寧鄉野大地上的小小“博物館”,雖千館千面,卻都以其獨有的方式,講述著鄉土文化與時下生活的水乳交融。今起,本版推出“村史拾光”特別報道,深入走訪遼寧各地的村史館,探尋其背后的故事,感受鄉愁凝結的力量。
——編者
挖掘歷史積澱
講述村庄變遷
一座村史館,一部變遷史。為了避免“千村一面”,遼寧村史館建設,不照搬、不復制,依據不同村庄的歷史記憶點,就地取材挖掘鄉村文化寶藏,使村史館的內容“千姿百態”。撫順永陵鎮紅旗村的村史館,就是依托本身歷史積澱而建。紅旗村是新賓永陵南城址所在地,坐落於煙筒山麓,在蘇子河與二道河交匯處的西南岸,當地人俗稱“古城子”。從2004年至2008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曾在此進行了5個年度的發掘工作,其中第四期發掘覆蓋了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出土的“鳥篆書”和“千秋萬歲”文字瓦當,極為罕見。 “村史館展板上有關於這一考古發現的記載,村民們了解了村裡這段歷史,自豪感滿滿的。”紅旗村45歲村民徐苗苗說。
一走進沈陽市康平縣郝官屯鎮小塔子村,就能看見村裡的“顯眼包”——寶塔寺塔,這座遼代古塔,東臨遼河,始建於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天贊、天顯年間,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雖歷經滄桑,但遺存尚好、古朴依然。依托這樣的歷史文化而建的村史館,一股濃郁的古代文明氣息扑面而來。
而2021年11月13日對外開放的興城市寧遠街道西二村村史館就建在興城古城旁邊。“這片土地上的歷史故事都在這裡。”西二村黨支部書記張成彬說。
在遼寧,像紅旗村、小塔子村、西二村這樣依托歷史文化而建的村史館還有很多,如瓦房店市復州城鎮永豐村村史室、營口市鱍魚圈區熊岳鎮望兒山村村史館等,每個村都依照自己獨特的歷史記憶,建起了記錄村庄發展歷程的村史館。
梳理崢嶸歲月
傳承紅色基因
不僅有通過村史館展示歷史文化,遼寧還有更多展示紅色文化的村史館,這些村史館現已成為展示鄉村特色文化的主陣地。
鐵煤蒸汽機車博物館、調兵山風景、明月禪寺、兀術城、南城子山城等,濃濃的古意扑面而來……這曾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駐調兵山地區的指揮部所在地的鐵嶺調兵山市大明鎮大冮村的景色。這裡記錄著為掩護解放軍安全撤退,面對敵人嚴刑拷打寧死不屈的村民張秀森的故事,有在槍林彈雨中趕著自家馬車,去前線搶救傷員的村民張秀權的故事……這些動人瞬間用展板呈現在村民面前。“發生在調兵山的英雄歷史不能被忘記,更不能被家鄉人遺忘。”大冮村黨總支書記李有說。
如今的大冮村,通過整理挖掘當地的紅色歷史,已經讓該村的村史館成為東北財經大學、沈陽航空航天學院等十余所大學的黨史教育共建基地。截至目前,大冮村村史館已接待了省內外的參觀者萬余人。
同大冮村一樣,營口大石橋的黃土嶺鎮七一村也是一個有著紅色基因的小山村。這裡是遼寧省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革命烈士呂慶余、王希珍曾生活、戰斗、犧牲於此。革命烈士紀念碑就矗立在七一村的村口。“七一紅色文化展覽館”展區空間不大,囊括的內容卻不少,這裡既有呂慶余、王希珍等烈士的革命故事展板,也有泛黃的光榮冊、老文件、書籍、照片等珍貴史料。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了解村史,汲取紅色力量,其實為的都是一件事兒——讓群眾過得更好。”七一村黨支部書記萬森說。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 我省講述紅色文化的村史館數目眾多,如北票市南八家子鄉紅村、東官營子鎮東官營子村的村史館都是叫得響、傳得開的紅色文化品牌館。
重溫農耕記憶
連接過往時光
除了記載歷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村史館,遼寧展示農耕文化的村史館就更多了。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紅透山鎮六家子村、彰武縣兩家子鎮倒廷村、遼陽縣寒嶺鎮梨庇峪村、盤錦市盤山縣甜水鎮南鍋村、開原市金溝子鎮三道溝村等村史館,這些村史館通過圖文資料、視頻影像、情景再現等方式,陳列了不同年代、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勞動工具、生活用品、家居陳設、傳統服飾、工農產品、証書牌匾等實物,全方位立體化展現鄉村歷史和發展變化。
“這是村裡保留下來的老戶口簿,記錄了1964年前村裡居民的基本情況,是咱村發展變遷的重要見証,特別珍貴。”開原市金溝子鎮三道溝村村史館講解員楊柏岩說。該館內收藏有大量的老物件,這些看似平凡的物品,卻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內涵。這裡有犁、耙子、壓地磙子等農村生產生活用具,也有反映村民生活變遷的老電話、煙簸箕、煙袋鍋、火盆等生活用品。這些“陳年古董”見証了我省農村從傳統農耕到現代農業的演變,也展示了農村改革發展的輝煌成就。
走進撫順市清原滿族自治縣紅透山鎮六家子村村史館,透著新鮮感的各種老物件奪人眼目。在這些老資料、老照片和老物件的串聯下,村史館儼然成了一座鄉情濃厚的“鄉村會客廳”,而其中的點睛之筆便是一面“笑臉牆”,六家子村不同年齡村民淳朴的笑臉匯集在這面牆上。“村民們發自內心的笑容,印証了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廣。”六家子村黨支部書記姜冬文說。
2022年6月7日,普蘭店首家農耕文化村史館在大劉家街道窪子店社區(村)挂牌成立。村史館展廳以圖文資料、情景再現的方式,陳列了不同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勞動工具、非遺技藝等。其中,有新中國成立前的瓦罐、茶壺、雙耳筐,有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民間帽盒子、笸籮,更有當地聞名的“三鼓一調一歌”非遺民俗文化和秸稈手工非遺技藝。
“快來!大姐的照片在這呢!”3月11日,在蓋州市暖泉鎮方屯村村史館裡,在大家的簇擁下,一位老人來到照片牆下,她指著一張照片說:“從左數第一個就是我。”這張標注為“20世紀80年代暖泉鄉黨委獎勵剛獲得省勞模的義爾嶺村致富典型高嵐一輛自行車”的照片被展出在醒目位置。照片中,高嵐推著自行車喜不自禁,周圍的群眾紛紛投來羨慕的目光。
遼寧大學民俗學教授江帆認為,作為鄉村“成長日記”的村史館不只是懷舊工具,還是與村庄同呼吸的活檔案。村史館印証了時代的變遷,更成了讓村民產生情感共鳴的載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