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激勵遼寧省教育科技企業界干部群眾銳意進取勇於爭先

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和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時發表的重要講話,在遼寧省教育界、科技界和企業界等干部群眾中引起廣泛熱議。大家表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促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高質量發展,努力取得新的更大成績,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遼寧篇章貢獻智慧和力量。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技是關鍵,人才是基礎,教育是根本。更好發揮教育的支撐作用,廣大教育工作者使命在肩。“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催人奮進。”大連理工大學教務處處長劉志軍表示,將持續推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特別是面對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自去年起,學校面向全體本科新生開設人工智能概論課及進階課程,創設新興學科、交叉學科、人工智能等“微課程群”,引領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效。“教育要想在前頭,趕在前頭。”劉志軍說,今年,大連理工大學將全面開展“數字素養提升”專項培訓,打造教學數據共享平台,提高教師數字素養,全面提升育人能力。
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中國科學院沈陽計算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不斷深化“科教產”融合發展,同時產出人才、科技成果和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公司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聶林表示,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司加速推動新技術新產品落地應用,以場景創新帶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公司自主研發的全國產芯片數控系統進入規模化商用階段。自主可控的開放式智能化數控系統及配套裝置,年產能突破萬套,有力推動了國產數控裝備重點領域的規模化應用。目前,他們正加速布局“人工智能+”與智能制造融合發展、數字化車間管控平台等建設,構建產業人才的優勢“創新鏈”,賦能科技強省建設。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教育成為聯結三者的紐帶和途徑。“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們抓科技成果轉化指明了前進方向。”東北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科技成果轉化辦公室主任李暢表示,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東北大學始終堅持以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和東北全面振興為導向,著力打造前沿研究、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一體化實驗區,讓一批批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為此,他們不斷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制度,創新實施科技成果“內—外轉化”模式,著力解決成果轉化產業化周期長等難題,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裡”。
“我們在技術創新上得到了省內高校的大力支持。”作為行業創新先鋒,遼寧融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德琳對“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支撐作用”深有感觸,他們的泡沫鋁產品雖已處於國際領先水平,但生產過程中仍存在一些技術瓶頸。為此,通過與高校、科研機構緊密合作、強強聯合,開展產學研聯合攻關,解決了多項“卡脖子”技術難題。目前,企業泡沫鋁產能全國第一,擁有自主知識產權57項,其中發明專利14項。面向未來,他們將繼續聚焦行業前沿技術,進一步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科技特派員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能,向更高目標邁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東北科技大市場總經理王麗表示,作為科技服務平台,他們圍繞打通成果轉化運行機制的堵點卡點,聚焦科技成果供給、需求、服務、政策、應用“五位一體”,在東北科技大市場平台基礎上集成構建數字化、智能化、專業化,覆蓋全省14個市、沈撫示范區及19個高新區的“一網協同”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樞紐,讓創新鏈、產業鏈無縫對接,助推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接下來,東北科技大市場將立足“應用”,構建“需求識別—成果培育—價值評估—交易撮合—產業應用”全鏈條服務體系,搭建技術與產業對接的“綠色通道”,打造科技服務生態矩陣,不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中國航發燃機董事長、黨委書記盧繼斌表示,抓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形成核心競爭力,是國產燃氣輪機產業向上突圍的關鍵所在。作為燃氣輪機產業的“國家隊”“主力軍”,中國航發燃機將科技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源頭活水,加快推進科技攻關,為下一代燃機自主研制提供技術儲備。在此過程中,中國航發燃機將充分利用遼寧省科教資源優勢,發揮企業“鏈主”作用,強化創新聯盟平台建設,打造燃機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融通創新體系,形成創新合力,開創燃機產業發展新生態。
銳意進取、勇於爭先,切實抓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實落地,全省上下正以必勝信念、沖天干勁,確保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和三年行動目標任務,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遼寧篇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