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開原市:從技術到市場,給村民更多幫助

遼寧省開原市慶雲堡鎮,明華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溫室大棚裡,理事長韓慶祥正貓著腰採摘草莓。“這批草莓苗來自雲南、四川等地,高原冷涼環境下育出的種苗病虫害少、壯苗率高,草莓上市時間提早至少半個月,畝均增收超過1萬元。”韓慶祥說。
合作社栽上“高原苗”,韓慶祥打心底裡感激慶雲堡鎮果蔬產業聯合黨委:“產業聯合黨委成立后,統一了優質種苗的購買渠道,不僅質量有保障,價格還降了三成左右。”“為適應區域產業聯合發展和適度規模經營的需要,我們推動地域相鄰、產業趨同的村黨組織組建產業聯合黨委,促進資源共享、抱團發展。”開原市委主要負責同志說。
“最開始,群眾有顧慮,一怕‘不明情況亂指揮’,二怕‘工作不細效率低’。”韓慶祥說。怎麼打消顧慮?“我們確立不參與經營、不收取費用、不強制購銷的‘三不’工作原則,並嚴格落實集體資產產權不變、債權債務不變,確保各成員單位利益不受損、收益最大化。”慶雲堡鎮鎮長、果蔬產業聯合黨委書記王明說。
在慶雲堡鎮三家子村村民李穎的草莓大棚裡,遼寧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員劉曉榮蹲下身子,撥開墨綠色的葉片,仔細查看草莓的生長情況。一旁,李穎拿個小本,記得認真。“劉老師定期來我們這進行技術指導,來我家大棚都第三回了。平時遇到難題,我也能通過電話聯系。”勤學習、善總結,李穎逐漸從草莓種植的“門外漢”成長為“土專家”,2024年她和丈夫精心打理的3畝草莓大棚純收入超過30萬元。
做強服務才能取得群眾信任,“依托組織優勢,我們同遼寧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吉林省農科院等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免費為種植戶提供技術指導。”王明說。
抱團發展,統一技術指導只是其中一環。為破解資源利用不充分、抗風險能力差等問題,鎮裡還統籌協調各聯建村、合作社等,統一實施物資採購、產品銷售等,增強區域鄉村產業聚合發展的能力。
強帶弱、大帶小。在慶雲堡鎮果蔬產業聯合黨委成立之前,老虎頭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多年在10萬元左右徘徊,增收困難。“以往,我們都是一家一戶各自聯系菜商前來收購,一到集中上市時節就為銷路發愁。”現在,在產業聯合黨委協調下,老虎頭村利用鄉村產業振興資金新建果蔬大棚22座,直接向大型商超集中供貨,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30萬元。老虎頭村黨支部書記吳野說:“就拿西紅柿來說,省掉了中間商,一斤多賣兩毛錢。”
黨建鏈串起產業鏈、致富鏈。截至目前,開原市共組建各類產業聯合黨委17個,推動聯建村集體收入增加680余萬元。“截至2024年10月底,全省共組建稻米、畜牧養殖、鄉村旅游等各類產業聯合黨委572個,覆蓋3207個村、2577個合作社,有效帶動村集體和村民增收。”遼寧省委組織部相關負責同志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9日 1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