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遼寧頻道>>人民日報看遼寧

做板材、制菌棒,遼寧盤錦延長產業鏈——

蘆葦蕩裡巧生“金”(探訪)

本報記者 胡婧怡
2025年02月17日09: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遼寧盤錦,收割機在葦田裡作業。
  謝 剛攝(影像中國)

  走進遼寧盤錦積葭生態板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蘆葦的清香扑面而來。經過粉碎、篩選、鋪料、熱壓等環節,一垛垛蘆葦變成了一張張刨花板。廠房外,一輛輛大貨車正在排隊裝貨。“曾經沒人要的蘆葦,如今供不應求。”公司董事長張丙坤感慨。

  盤錦擁有世界最大的濱海蘆葦濕地,面積達120萬畝。如果長時間不收割蘆葦,大量爛在水裡的蘆葦會產生次生污染。每年冬天,除了在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為遷徙和停留的候鳥保留部分葦田作為棲息地外,其余蘆葦全部收割,年產40萬噸左右。

  “曾經一段時間,收來的蘆葦堆積成山,最多時倉庫堆放著20多萬噸。”張丙坤曾是盤錦大窪區趙圈河鎮蘆葦場場長。2015年前后,隨著當地一些造紙廠陸續關閉,蘆葦銷路難尋。

  如何給蘆葦找銷路?隨著定制家具興起,市場對刨花板的需求增大,張丙坤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既然秸稈能造刨花板,蘆葦為什麼不能?”

  然而,實踐時張丙坤發現,蘆葦稈內的葦膜“抗拒”粘連,成了將蘆葦碎屑粘制成板的阻礙。為了將葦膜剝離干淨,張丙坤及研發團隊加強技術創新,反復嘗試,終於在2017年生產出第一張蘆葦刨花板——蘆花板。

  “蘆葦是水生植物,韌性好,制成的板材在防水防潮、防變形、環保等方面表現更優秀。”張丙坤說。

  蘆葦有了新銷路,葦場工人也走上生產線,每月工資由原來的兩三千元增長至五六千元。“蘆葦制板不僅帶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更帶來了生態效益。”張丙坤算了一筆生態賬,生產1立方米蘆葦板材可消耗1噸蘆葦,減少碳排放量1.2噸至1.4噸。

  “我們要在蘆葦綜合利用上形成‘生態治理+產業發展’的模式。”張丙坤計劃,以后將公司業務拓展至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黑龍江流域等蘆葦產地,將產能提升至100萬立方米。

  積葭板業的實踐,是盤錦探索蘆葦綜合利用的一個縮影。

  在盤錦嘉潤禾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蘆葦經過粉碎、濕處理加工成菌棒,經過高溫滅菌、淨化接種、菌絲培養等環節,培養出適合蘆葦栽培的30余個菌類品種。從常見的平菇、杏鮑菇,到小眾的玉髯、榆黃蘑,再到具有觀賞性的靈芝盆景……蘑菇種植大棚內,產品琳琅滿目。隔壁的蔬菜種植大棚裡,綠葉菜吸收了菌棒廢糠發酵而成的肥料,長勢正旺。

  最近,合作社理事長杜紅正忙著改造餐廳。“我們通過農業與餐飲、旅游融合,打造前店后廠模式,讓游客參與菌菇‘從生產到餐桌’的全過程。”杜紅說,今年以來,合作社已經接待1萬余人次前來採摘、用餐,接待4000余人次參加研學活動。

  據介紹,合作社每年生產標准菌棒2000萬個,消化使用蘆葦近2萬噸,可節約木材約5萬立方米,菌棒及衍生產品使上千戶菇農受益,部分菌棒還出口到其他國家。

  “菇農生產用的菌棒需要出菇均勻,餐飲用的菌棒需要造型飽滿,不同菌菇、不同用途的菌棒配方不同,合作社必須攻克技術難題。”杜紅說,“盤錦市支持我們開展‘利用蘆葦為基質培育食用菌技術推廣’項目,獲得國家、省、市三級資金支持。

  近年來,盤錦一方面科學保護蘆葦濕地資源,將葦田管理和蘆葦生態養護納入盤錦市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推動田塊細分和管理規范化、標准化,加快蘆葦基地溝、渠、路、涵、閘配套﹔一方面積極延長蘆葦產業鏈,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目前已探索出蘆葦制板、蘆葦基質菌棒、葦編葦畫工藝、生態旅游等綜合利用發展方向。

  “我們將堅持生態優先,吃‘生態飯’,做‘綠’文章,繼續加強政策、資金等要素支持,統籌推進更高水平的蘆葦濕地保護和更高質量的產業發展。”盤錦市林業和濕地保護管理局局長侯軍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7日 08 版)

(責編:尹柏寒、湯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