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沈兩地合作開出“一路繁花”

1月22日,一場關於京沈合作的大會——沈陽·中關村京沈協同創新合作交流活動在鐵西區召開。會上,16個科技創新項目分別簽約,多個創新服務平台揭牌成立,為京沈兩地交流發展注入創新動能。
京沈對口合作是落實國家戰略的重大舉措。京沈對口合作全面啟動以來,沈陽市堅持以產業合作為引領、以平台共建為支撐、以高科技企業培育為重點、以健全合作機制為保障,京沈兩市聚焦重點領域,有力有序推進,合作成果不斷涌現,合作氛圍日益濃厚,形成了政府大力搭台、社會廣泛參與、市場高效運作的良好局面。
——以產業合作為引領抓實一批重點項目。積極開展對京招商引資,強化市場、項目和技術有效對接,推進落實北京中宏鋰電池負極材料生產基地、聯東U谷·和平未來智造谷產業園等一批項目,京沈對口合作產業項目530余個,永樂西芹、遼育白牛等30余種沈陽特色農產品進入北京市場,清華大學、首農集團、首旅集團等均與沈陽開展全面戰略合作,為京沈兩市更優配置優勢資源,有力推動了沈陽市產業轉型升級。
——以平台載體建設為支撐做大一批產業園區。創新以北京“軟”投入為沈陽“硬”產業賦能的產業園區共建新模式。中關村沈陽科技園形成了“一中心、一基地、一園區”的產業格局,簽約企業280家、鏈接兩地科技服務機構60余家,被國家發改委評為產業轉型升級示范項目。
——以干部交流為橋梁引進一批優質人才。聚焦北京高端智力人才富集的優勢,吸引一批北京高校學子、專家團隊等高端人才參與沈陽創業創新,助推沈陽“盛京人才”戰略取得實效。兩市互派七批163名挂職干部積極開展對接,成為京沈合作的重要橋梁紐帶﹔“京沈人才專列”正式開通,有效暢通了北京市專家學者周末來沈“送智輸才”渠道,吸引200名“雙一流”高校博士乘坐興沈人才專列來沈交流對接,為沈陽培養優質干部人才提供有力支撐。
——以公共資源共享為抓手夯實一批民生工程。充分利用北京市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外溢效應明顯的優勢,推進重點醫院、高校等開展合作。皇姑區岐山一校、皇姑區珠江五校等3所小學與北京史家胡同小學、北京芳草地小學等3所小學締結為友好學校﹔沈陽市屬醫院與北京腫瘤醫院等15家醫療機構簽約合作,開展遠程會診2000余例﹔東北大學、沈陽醫學院等與北京多所院校達成合作意向,有力促進了京沈優質公共資源共享,推動了沈陽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