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的農民奏響“興農曲”

1月18日,記者從沈陽城區驅車沿沈西大路向南約90公裡,來到了遼中區於家房鎮於家房村。藍莓種植專業戶徐梁正騎著藍色三輪車等在路旁,紅通通的臉上洋溢著喜悅。見到記者,徐梁趕忙上前,興沖沖地說:“咱家的藍莓轉色啦,總算趕上了春節這波好行情!走,咱去看看!”
徐梁是沈陽市“青年農民上大學”培訓班的學員。近兩年,他利用農閑在沈陽農業大學參加了園藝、農業經營管理專業兩個培訓班。培訓班“農民點菜、專家下廚”的教學模式,讓徐梁持續得到技術、市場、營銷等全面支持,藍莓種植規模越來越大,鮮果也賣進了城。他說:“秋后忙充電、節前趕行情,咱是啥也沒耽誤!”
跟著三輪車向北拐上小路,不一會兒就看到了一排排蓋著遮陽帘的溫室大棚。貓腰進棚,一股花香便扑面而來,白色的藍莓花叢間,蜜蜂飛來飛去,忙碌授粉。走進壟間離近看,一些藍莓已經坐果,有的圓形像燈籠,有的略扁像大鼓,煞是好看。
“這個棚裡是‘珠寶’和‘綠寶石’,兩個品種相互授粉,果實又大又甜,市場上一斤能賣到120元。”徐梁小心翼翼地拿上一株藍莓讓記者看,枝干又粗又壯。他說:“藍莓金貴,要種好並不容易,老師們手把手教咋來控制溫度、濕度、水肥,他們的方法真是管用啊。”
2004年起,沈陽市在全國率先辦起“青年農民上大學”培訓班,以農民需求為導向開展技術培訓,並在培訓后持續向學員提供技術支持,讓科技成果、新型技術等源源不斷輸送到農村生產一線。
截至2024年年底,沈陽市由政府出資的“青年農民上大學”培訓班已累計培訓青年農民6534人(次)。近半數學員不但收入增長了,還成了技術能手。徐梁就是其中的一員,十裡八村的咨詢電話一個接一個。
“棚裡定溫25攝氏度,自動通風,不容易受病害。”另一個棚裡,種的是“花香”“優瑞卡”等幾個早熟品種,有的果已經變成了藍色。徐梁拿著手機拍視頻,給種植戶講技術、說收入,“這個棚有750株藍莓,今年每株能出兩斤果,盛果期能達到15斤左右。春節上市后,能陸續賣到6月末。”
好果要變成“好錢”,就要有好銷路。“青年農民上大學”培訓班的師生群,不僅交流技術,也研究市場、琢磨銷路,“一條龍服務”讓農民沒了后顧之憂。
這兩年,在培訓班的牽線搭橋下,徐梁的精品藍莓銷到了沈陽、大連、鞍山、盤錦等地,有的客戶還提前下了單,空運“求”果。而徐梁也有了建設連片藍莓種植基地的設想,打出自己的品牌。“今年,我准備了一個150克的小包裝,裡邊有4種口味的鮮果,這在市場上一定更受歡迎!”徐梁憧憬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